“赶板度词交代清,打不动人心枉费功。只要俺唱出了喜怒哀乐四个字,高低窄平两样声” 孙长玉:渔鼓书唱不停

大众日报 2021-01-15 09:47 大字

孙长玉(右二)教授青年说唱渔鼓戏书。(资料图)□ 本报记者 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 宋 利 郭宝学

在临朐县宝畔台村,有一位久负盛名,享誉省内外的民间老艺人,他就是潍坊市非遗名录渔鼓书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传承人”孙长玉。

一提兜钢镚儿

孙长玉喜欢曲艺,有家传渊源。其高祖孙作舟,自山西洪洞迁至山东,在潍县居留期间就说唱渔鼓书。因时局动乱,曾祖孙凤鸣拖儿带女,来到偏远之地锡河巷安家,仍以说书聊度饥年。祖父孙华平续传渔鼓书曲艺,经常赶冶源大集摆书场。到了父亲孙居正辈,已是新中国诞生。虽入了农业社,每日参加集体劳动,难得空闲,心中却一直装着渔鼓书。每逢夜晚歇工,便在村头槐树底下来一段说唱道情。血脉传承的艺术因缘,孙长玉喜爱渔鼓书上瘾。记性又好,白天听过的段子,到了晚上就能一句不差地给邻居们说唱一番,还能博个满堂喝彩。由于迷上了说书,初中毕业后,孙长玉便回家专研渔鼓书艺,且乐此不疲。

有汗水就有收获。1963年,孙长玉被公社推荐参加县里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汇演,获得一等奖。1964年夏天,由他自己创作的《麦场大搏斗》在全县巡回演出,获得广泛好评。这更坚定了他说书的信心。为了提高说唱技艺,只要听到哪儿有渔鼓书说得好的,他就赶去拜师学艺。他还花三百多元买了一台“三洋”牌录音机,把自己说的段子录下来,然后放出来听,哪个地方不合适马上重来,直到满意为止。要知道,按那时的工资水平,三百元钱要比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还多。

孙长玉知道,说书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他省吃俭用省下钱来购买了很多历史书籍,像《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二十五史故事》《山东文史集粹》等,反复研读后,再提炼成渔鼓书段子。

经多年的积累和磨砺,孙长玉熟记了五十多个渔鼓书段子的唱词,掌握了山东京韵渔鼓包括四平、流水、慢板、叫门、散板在内的十几种唱腔。

1978年腊月初六,是一个让孙长玉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正是临朐寺头大集。腊月集,脚踩脚,人碰人。孙长玉在集头选了一个向阳的地方做场子,拉开架子说唱了自己编写的童话渔鼓书《黄瓜园里大交兵》。那时乡村集市上说书人并不稀罕,但孙长玉却格外吸引人。这一集的人可真多,里三层,外三层,孙长玉端坐马扎,怀抱渔鼓,一手击鼓,一手打板,节奏分明,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一个段子下来,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得了多少掌声。书终人散,孙长玉收获了一提兜的钢镚儿,妻子数了半天,说“二十一块还多!”孙长玉也着实吃了一惊:这可是一个劳力一月的工钱啊!

从此,孙长玉一发而不可收,一“说”就是二十多年。

有了“铁杆书迷”

其实赶场子说书是很辛苦的活儿,有时还会遇到很多麻烦。说起这些,孙长玉满腹感慨:“赶场子要风雨无阻,你在这儿说了一场,末了撂了个悬念,好多人都盼着下一集去听你解包袱呢!你能无缘无故就不去了?生病也得去!这是行规,要不对不起那些书迷!”吃饭、休息对孙长玉来说更是不定准的事,可谓风餐露宿。好在妻子十分支持他的事业,一心一意跟着他走南闯北,说书为生。耳濡目染,妻子竟也学会了不少段子,关键时候还能上场来一段。

日久天长,孙长玉还揣摩出一些应对各种场面的窍门。比如说,根据故事的长短,采取“拉步书”“跑马穴”的不同策略以吸引听众,保持旺盛持久的人气。“拉步书”就是说《小八义》一类的长篇,一环扣一环,步步入紧,抓住听众的心,欲罢不能,场场不落,非听个究竟不可。“跑马穴”则是说《七英传》之类的短故事,以短小精悍、故事新奇拿人,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听众追着跑。效果果然不错。短时间内就拥有了稳定的听众群——“铁杆书迷”,只要孙长玉说书,场场必到。有些老书迷怀揣酒壶在大集上听书,啜两口小酒,如醉如痴,快活自在若神仙矣!

孙长玉有一副好嗓子,音域开阔,声音洪亮,但在1985年夏天却“倒了嗓”。尽管他多方医治,不间断地做恢复性训练,可惜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状态。即使沙哑着嗓子,他依然坚持说唱不止。孙长玉深谙江湖艺人的艰辛,几十年的风雨磨难已养成了他遇事不惊、淡定从容的性格。

获评甲级演员

渔鼓书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到了元代,渔鼓书已广为传唱。明清时期,渔鼓书则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渔鼓书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以高昂雄浑见长,且尾声悠长,别具一格。新中国成立初期,渔鼓书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农村流行甚广。“凡是吃煎饼的地方,就会有渔鼓书演唱。”有资料显示,当时的沂蒙老区大约有3万条渔鼓,渔鼓书演唱活跃在整个沂蒙大地。

1980年,临朐县文化馆举行第一届民间艺术职称考试,孙长玉被评为甲级演员。1983年,孙长玉参加了全县文化专业户代表会议,他是全县12名文化专业户代表之一。这给了孙长玉极大鼓舞,他为群众说唱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1983年秋,在临朐五井大集上,省广播电台的记者为他现场录制了传统渔鼓书《小八义》。1984年春,他说的渔鼓书登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雅之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来到了石家河乡,专门为他录段子。大集上,在人海的包围中,孙长玉说唱了由他自己编写的《沂蒙新风》《卖年糕》《郭巨埋儿》等段子。特别是《沂蒙新风》这个段子最受好评。说的是,一位乡下老太太到银行购买国库券,恰巧有一对新婚夫妇取钱买嫁妆,受老太太的感动,毅然把购买嫁妆的钱全部买了国库券,支援了国家建设。

孙长玉的说唱技艺达到了顶峰。他的渔鼓书越说越火,足迹踏遍省内外近三十个地市。其间,只有初中文化的孙长玉改写、新编了不少渔鼓书段子。对改编传统渔鼓书他有自己的想法。在改编《刘金定征南唐》一书时,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他专门去看齐长城。东至沂山穆陵关,西至沂水邵家峪,他用自己的一双脚板量了上百里山岭。由于历史久远,传说中双雀山上刘金定的营寨与高君保结婚的山洞都无从寻找,他就找双雀山附近的老人座谈,形成一个明晰的思路后,对照史实进行提炼加工,拿出最后的作品。他改编过的渔鼓书有《刘金定征南唐》《七英传》《历史纲鉴新编》等十多部。

孙长玉也编写一些现代版的渔鼓书。先确定一个主题,再编故事,然后确定每一个人物的特点,包括人物的长相、穿着、性格、语言特点等。他说,这叫量体裁衣,这样编出的书才有血有肉,才能吸引听众。他先后编写了《历史传说故事》《新编改革开放故事》等渔鼓书集子,收录段子三十多个,内容涵盖家庭伦理、法制教育、社会新风等多个方面。

路在何方

自出道至今,弹指间四十年过去。渔鼓书如今却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困窘。孙长玉伤感地说:“乡下已没有人说书了。”

孙长玉在五莲、诸城、临沂等地说书的时候,先后收过六七个徒弟。渔鼓书红火的时候,这些徒弟都曾独当一面,走街串巷演出。“现在他们都不说书了,都忙着挣钱养家。老百姓不出家门就有电视、电影看,文化生活丰富多了,谁还跋山涉水赶集听书?”孙长玉叹息道。

孙长玉的两个儿子没有一个子承父业的,都从事园林工程建设,收入很可观,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前些年业务忙的时候,兄弟俩还拉上父亲帮着雕梁画栋,做一些手艺活。“能帮忙就帮一点吧。自己年纪大了,赶集下乡力不从心,也没有多少人爱听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孙长玉一脸无奈。但工程队每到一个城市,他都忘不了带上自己的渔鼓和简板,劳动之余就在工地上给工人们说上一段,还经常到公园、宾馆搞义务演出。青州市举办啤酒节、沂水县举办大型晚会,都曾请他去助兴演出。

喜寿之年的孙长玉身体尚好,除了干一点农活,大部分时间在家整理他的渔鼓书资料,还经常约来几个老兄弟,唱上两三段亮亮嗓子。老伴儿笑着说:“他就是说书的料!三天不唱,嗓子就痒痒!”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渔鼓书像很多门类的曲艺一样,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在乡下的集市上已难觅说书人的踪影,原生的曲艺表演逐渐被现代的文化形式所取代,渔鼓书也不例外。也许再过20年、30年,我们除了听录音,就再也听不到渔鼓书段子了。这正是孙长玉最担心的。

在宝畔台村,记者再次见到孙长玉,老人家身体尚健,依旧乐观而健谈。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很看重渔鼓书的发掘传承,通过党建网格推动文化传承,村党支部书记牵线热爱民间曲艺的宋香园生态世界董事长刘茂山出资帮助他,把积攒了大半辈子的作品整理出书,其中包括取自双雀山当地传说的长篇渔鼓书《刘金定传奇》。

“迟暮之年,渔鼓书又赶上了好时候!”孙长玉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衡里炉的楸树

◎宋兆梅在临朐衡里炉村,一眼就看到了楸树。初冬,正是村庄最安静的时刻,那三棵楸树并排着,一边是街角公园,一边...

临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