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唐,盛于宋,明清渐式微,近现代又重现活力,红丝砚故事多 这方砚石,“雨点荷花点点珠”

大众日报 2020-12-19 09:42 大字

□ 本报记者 张蓓

本报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12月1日,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书馆东楼重启仪式隆重举行。走进馆内,一座名为“钟灵”的临朐红丝石静卧在一层中厅,石身镌刻“北京大学图书馆”几个大字,稳重而不失灵动。

作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北京大学图书馆历经两个甲子的沧桑变迁,见证了多位大师的学术辉煌,传承着北京大学的学术命脉。而这一方临朐红丝石能够坐落于此,不仅为北大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齐鲁元素,也是沂蒙革命老区临朐和北京大学这所高等学府“以石为缘、红丝牵线”的一个生动注脚。

沐山水之灵气,承文化基因之深厚。红丝石,唐宋时期即负盛誉。唐柳公权,宋欧阳修、唐彦猷、苏易简等均甚重此石,誉为诸砚石之首。清乾隆皇帝在《西清砚谱》中给予其高度评价,赵朴初、启功等亦多次题诗盛赞,可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物。

临朐红丝石,

正红、正黄,色彩斑斓

12月7日,记者到红丝石的主产地之一,距离临朐县城约15公里冶源街道老崖崮村进行了探访。来到“壮山”,映入眼帘的是开采后遗留的大片石坑。“老崖崮村共有560户,如今从事与红丝砚相关行业的大约有二三百户。”72岁的高星阳是当地的村民,也是临朐本地有名的制砚老艺人。

如今表层的红丝石已被挖掘殆尽,继续开掘要深入地下七八米,挖掘难度较大。“红丝石夹在两层青石之间,最厚的地方一般不会超过1米。”高星阳说,红丝石采掘难度越来越大,往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也不一定能找到红丝石。加上当地政府对红丝石开采的保护性措施,青州的“黑山”也已禁止开采,想找一块品质尚可的红丝石很难。

据《鲁砚》一书记载,老崖崮地处山岭,沟壑中即有红丝石风化层可见。下掘数尺即有大片红丝石岩层,其石底灰红,有灰黄色回旋花纹,但石质干燥,吸水渍墨,这是红丝石的上层,当地把它叫作红花石。继续下掘十余尺,所见石材多柑黄地,红刷丝纹,色泽鲜艳夺目,质坚而润,不渗水不渍墨……

“经过长期寻找,1977年终于在老崖崮西北麓发现新坑。新坑红丝石大都是紫红底灰黄丝,纹之美如刷丝,回旋幻变,坚而不顽,甚发墨而不损毫。”高星阳说。

据《青州府志》《临朐县志》所记,黄底红丝,质坚微滑之品,乃是临朐老崖崮山坑下层岩,而近年在临朐老崖崮新坑发现的紫红底、黄刷丝纹红丝石可与黑山红丝石洞所产佳品相媲美。

临朐县观赏石协会会长安同昌介绍,能够在众多的砚台品种中脱颖而出,红丝砚自有它独特的优势。国内其他砚台品种多为黑色或灰绿色,唯有红丝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红黄相间纹理变幻莫测。与青州产红丝石的深沉稳重纹理不同,临朐红丝石颜色正红、正黄的斑斓色彩,令临朐红丝砚在国内砚台品种中独得一席。另外,红丝石储量极少,开采也越来越困难,历史上曾多次断代,因此更为珍贵。

如今,观赏石产业作为临朐县四大文化产业之一,在当地得以蓬勃发展,全县仅从事红丝砚开采、加工、经营的业户就有200多户,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

成砚后一砚一式

走进刘文远的“正文堂”,迎面可见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巨大红丝石,刘文远将其命名为“拈花一笑”,是刘文远的“镇房之宝。”

51岁的刘文远是临朐制作红丝砚手工艺人中的翘楚,他的金石治砚追随于大师刘克唐门下,砚雕作品精巧细致,在继承的基础上,采用创新的方式、精巧的手法,创作出涵盖几十个品种的1000余件砚雕作品,推动砚雕作品从传统的实用型逐渐向观赏型转变。

“相石、下荒、设计、制作、打磨、上蜡是红丝砚加工的六道工序。”刘文远介绍道,一双粗糙的大手,用不同的力道使唤着手里的工具,一块红丝石在他手里熟稔地“把玩”,不一会儿一方美砚便雏形初现。

切刀、腹刀、侧刀、飞刀、涩刀等种种刀法刘文远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他把国画中的泼墨、折带皴、斧劈皴等技法与砚雕技法高度融合,既大开大合,又细致入微。在刘文远手下,小小石头里,蕴藏着大乾坤。

“在外行看来,红丝石的原石不过是块稀松平常的石头,但在我们看来,一块石头就是一块宝贝。”刘文远说。选材是第一步,也叫相石。每一块原石都要先开窗,就是打开一个小口,让制砚艺人观察石头内部的颜色以及纹路,若扩大开口时遇到石英线,那大料便作废,只能当小料用,就像赌石一样,全凭运气。

什么样的石头才算是上品?“选石时一要讲究‘润’度,滴一滴水,如果呈现出雨点、荷花点的点珠效果,不往外扩散,也不吸水,那石头就很‘润’,若是吸水变湿,便是‘干石’,不可用。二要讲究色泽,紫红底子灰黄丝、红底黄丝和黄底红丝的皆为上品。”刘文远说。

“最难的当属设计环节,要综合考虑石头的自然形状、纹理以及瑕疵修饰,天然的纹路是其灵感之源,而原石的瑕疵则是对功底的考验,关键是如何巧妙利用,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刘文远说。

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卷四称:“红丝石,红黄相参,文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红丝石丝纹虚幻神妙,有着变幻无穷的纹理,总在似与不似之间,成砚后一砚一式,千姿百态,绝不相同。因此,与相石同样重要的一步便是读石。“比如石材纹理像山水,就将其制成风景,如像祥云,就制成吉祥图案。”说着,刘文远挑选了一块长十几厘米的椭圆形红丝石,开始动手打造。“这叫‘墨雨’,红丝石上偶尔会出现,有的似泼墨效果,与金黄色的石面相映成趣。”刘文远说。

借着“墨雨”,刘文远将它的设计主题定为“一池墨雨天花坠”,细细打磨后,椭圆形的雏形已现。大大小小的刻刀在他手上轮番上阵,很快一块巴掌大的红丝砚呈现出来。这块红丝砚一头大一头小,小头凿为砚心,“墨雨”从另一头倾泻而下,非常惊艳。

让老手艺“开新花”

创新,从未止步。在“正文堂”二楼,记者见到了刘文远的匠心力作——由66块精美的临朐红丝砚联袂而成的大型主题组砚“一带一路”。置身于该组砚面前,仿佛一眼万里,穿梭在异国他乡,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扑面来。久负盛名的临朐红丝石,又出新文章。

“一带一路”是刘文远的呕心沥血之作,一经面世就得到广泛关注。该作品是根据“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思,以闻名遐迩的红丝砚为载体,历经三年精心设计、苦心匠造而成,涵盖6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从参展2018年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合作论坛暨大国非遗工匠艺术珍品展,到山东省首届砚雕技艺大赛在临朐举办,再到山东省内环西南线路进行“砚雕”巡展,近两年,临朐红丝砚在全国各地频频亮相,古老技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砚雕《论语》亦是刘文远致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国学和砚刻相结合的一部精品力作。这部鸿篇巨制历时两年之久,将《论语》492章两万多字以金文、小篆、简书和汉隶等多种字体雕刻在81方砚台之上,将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雕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载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和承载感,行走其间,让人驻足流连、叹为观止。

“下一步,我们一是将把制作与国学相结合,把文学、雕刻、绘画技艺都融合进去;二是向市场化转型,打造以老崖崮为中心的红丝砚开发保护基地,让更多的人走近红丝砚。”安同昌表示。

新闻推荐

慰问贫困户送上三千元

12月13日上午,潍坊市体彩中心两名工作人员来到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瑞庄村,走访慰问了贫困户刘淑安一家,给他们送...

临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