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才智与创新精心浇灌文化之花
□本报记者付生
她不是作家,却有500多件匠心之作获得市级以上大奖;她不是演员,却每年到老百姓家门口演出200余场次……她就是临朐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咏梅,致力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就是奋进的方向,用才智与实干,精心浇灌文化之花。
2016年,临朐县集思广益,动员各方力量讨论采用何种艺术形式助力“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宣传。时任文化馆馆长的李咏梅第一批提出建议,建议通过周姑戏这一颇具临朐特色的戏曲形式予以展现。“临朐是小戏之乡,周姑戏又是我们的本土剧种,用它来展现淌水崖精神,既弘扬传统,又展现情怀……”她力陈理由,甚至立下“军令状”。
没有剧本,她三顾茅庐请出老戏剧创作员尹文良,历时五个月,六易其稿,完成剧本创作;没有演出队伍,她四处搜罗人员,主动担起剧团团长的重担。为确保演出效果,排练的2个多月时间里,李咏梅吃住在剧团,从纠正唱法到舞姿,从服装道具到舞台舞美,亲力亲为不放过每个细节……这段时间,李咏梅瘦了12斤。2017年3月,大型现代周姑戏《淌水崖》迎来首演,得到临朐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每次演出,都是人员爆满,每到精彩处,都会赢得阵阵喝彩。《淌水崖》也被市委党校列入党校主题班次培训教材。
正是因为拥有这火一样的热情,李咏梅佳作频出:组织创作导演的吕剧《山路弯弯》在第二届“星光奖”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小品《老英雄》在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获金奖……在她的参与及推动下,该县每年创作各类文化艺术作品10000余件,500余件作品获市级以上大奖。
李咏梅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自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她创新工作思路,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变“输血”为“造血”,切实提升文化建设在广大群众中的内动力。通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她积极组织文联力量结合该县文化名市建设,立足350个中心村建起的村文化大院或社区文化中心,年年搞活动、场场做出彩,“文化临朐·和谐四季”系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群众文化艺术节、文明之夏广场文化演出、“农村大舞台”文艺巡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每年100多场次,参与人员10万多人次。
让庄户剧团“大比武”、民间艺人“大练兵”,离不开对文化人才的打造,在李咏梅的直接推动下,临朐文联在全市率先启动“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每年培训200余期,培训人员1万多人次。目前,临朐各类演出队伍370余个、文艺团队23个,国家、省市文化协会会员2000多人。
付出总有回报。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挑大梁,李咏梅在推进群众文化向“全民化”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如今光活跃在民间的乡土剧团、秧歌、高跷、腰鼓、周姑戏、吕剧等表演队伍就有100多支,各艺术门类文艺骨干4000多人,实现“村村有队伍,人人能演出”,秀出了“文化临朐”的精气神。李咏梅组织实施以“打造一个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一个以上重点非遗项目、创建一支群众文艺表演团体、编排一台演出剧目”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并新成立县京剧、县文艺志愿者等14个协会,发展全县文艺志愿者1200余人。同时,整合县内各类文艺资源,组织文艺志愿者走进全县100个省定贫困村和第一书记挂职村,做好扶贫济困、文明创建、义务辅导等公益活动。
讲好临朐故事,传播好临朐声音,李咏梅还不断强化“新媒体+文化”宣教新模式,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拍摄了临朐版《成都》MV、《少年中国梦》《祖国强军我有责》、临朐版《红旗飘飘》MV等系列微视频,让先进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从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视角展现临朐特色、临朐风貌。
新闻推荐
叫响“文化临朐”她是急先锋 李咏梅注重夯实基础,每年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上百场次
从临朐县文化馆馆长到临朐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咏梅始终坚持走在群众文化第一线,每年组织文艺巡演等大型群众文化...
临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