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浓粽飘香
在中国,端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最初目的为辟邪驱疫,六朝开始加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进而叠加了对伍子胥、曹娥等圣贤的祭奠。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各地的端午节内涵不断丰富,并形成了以避瘟养生与爱国追念为核心的节俗传统。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荟萃,是民族灵魂的外现。我国多数节日的形成,都是从时令出发,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节作为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除了沉淀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与悠久的民间习俗外,还承载着观照自我又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
□本报记者石莹
溯源千年诗韵穿越古今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轫于屈原。汉儒刘安称颂他“志洁行廉”,宋儒朱熹赞誉他“仁至义尽”,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至为深情:“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立德立言立功的屈原,其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既是端午文化宝贵的高贵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精神传承。
屈平辞赋悬日月。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是中国诗歌之祖,潍坊也堪为千年诗城,对深受一城山水一城诗影响的潍坊人来说,诵诗、写诗是纪念屈原的方式,也是献给端午的礼物。
“汨罗江上悲风起,泪洒衣襟。端午龙吟,屈子遗踪何处寻。千年绝唱离骚曲,山鬼横琴。望月狂斟,把酒高歌爱国心。”北海诗社社长汪峰的《采桑子·端午抒怀》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广泛转发。潍坊诗词学会会长郭顺敏介绍:“距端午节还有一周时间,仅我们潍坊诗词学会的会员已经创作了与端午有关的诗歌近百首,这还不包括县市区的诗词爱好者。”
据了解,潍坊历史上与端午文化有关的诗词多达千余首,除了缅怀屈原、抒发家国情怀外,也体现着潍坊市悠远恢弘的文化气度。
千年诗韵穿越古今。端午文化,在诗歌的积淀中愈发厚重。
除了诗歌这个载体,潍坊市还举办了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市图书馆举办“汉服与传统节日”相关讲座、编制端午五彩绳、“童音诵古韵
——经典有新声”2017年全国少儿诗词在线诵读。市博物馆将举办“血脉不断,斯文长存——端午雅诵”主题讲座,并通过特色讲解服务、端午手工DIY制作、参观展览游戏通关、志愿者讲故事赠送书法墨宝等文化活动,让公众对端午文化进一步“体验式”了解。5月21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主题为“大手托小手,书香伴粽香”的少年儿童艺术汇,50余名小读者参加活动。一位家长说:“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弘扬和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孩子民族自豪感”。
5月25日清晨,潍城区鸢都湖上浪花飞溅、龙舟飞驰,由24位马拉松爱好者组成的两支龙舟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第四届龙舟大赛进行准备训练。组织者李建军说:“一只龙舟,从两千多年前一直划到现在,从中国划向世界。因为这不只是体育运动,更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临近,潍坊市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旨归:传承端午文化,传承家国情怀。
当下唤醒最鲜活的节日记忆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741年前,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这样写道。清代老潍县人梁文灿《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中写了明清时代的端午风俗:“菰叶层层缠角黍,五毒驱除,酒和雄黄煮。系腕彩丝长命缕,侵晨插艾当门户。”在潍坊,插艾蒿、包粽子、系彩绳、吃鸡蛋,都是庆祝端午的方式。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在临朐,端午节还有给孩子戴香包的习俗。香包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包里有雄黄、苍术等中药,还有香草配成的香料,老人们认为娃娃把香包戴在身上,就像戴了驱虫除秽平安符。5月24日,在临朐县东城街道,八十多岁的老人吴绍美正戴着老花镜给孩子们缝制荷包,针脚歪歪斜斜又认认真真。她说:“从孙女很小的时候,我就每年绣一个荷包给她戴,后来孙女也有了孩子,就要绣俩,说是驱虫,谁知道呢。不过看着孩子戴着我做的香包,心里就觉得踏实”。老人把对孩子们的吉祥祝愿密密地缝进香包,香包可不就变成了“平安符”?
在昌邑、高密地区,端午这一天,小孩要戴上绣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五毒兜”,寓意以毒攻毒保健康。妈妈或奶奶还要用温热的鸡蛋在孩子的小肚子上滚几滚,一边说着“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现旅居新西兰的青年画家刘庆垒是高密市双羊镇人,他说:“我小时候也被滚过鸡蛋,当时觉得这种习俗很不可理喻,很排斥很抗拒,妈妈却每年都不亦乐乎。现在我离开家乡,每逢端午就特别怀念那些被妈妈逮住滚鸡蛋的时光。”节日的真意总是在记忆的回味中浮现。
“端午节”就是要将端午过得像个节日,亲手包粽子,给孩子做个香包,仔细地在门前插上艾蒿……通过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让生活慢下来,藉由节日的细节和质感,端午不再只是文化符号,而是能唤醒每个人最鲜活记忆的节日,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这就是节日的意义。
传承在娃娃心里种下一朵传统文化的花
“两张粽叶对着一卷成小漏斗,把糯米放到卷起来的小漏斗一半位置,放上一颗大红枣,再铺盖上满满的糯米……”5月25日上午,在高新区清池街道,居民们正在忙着包粽子。妈妈们一边忙着包,一边还不忘教身边的小“裹粽手”,把传统习俗的“种子”播撒进孩子心中,家风也代代传承。
潍坊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这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穿透力,也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
张英泽是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也是一位民俗学者,在对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张英泽说:“端午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精神和传统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国人的血液,变成国人的文化基因,关键是如何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再度变成一种活生生、活泼泼的节日文化形态”。他说:“虽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过端午的形式离端午节的精神内涵有些远,但过总比不过好。尤其是给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假以时日总能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端午节的影响不只存在于我国,由于历史上受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和韩国人也过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韩国则认为端午节是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在1967年就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家住潍城区的陈谌曾在韩国留学6年,谈及中韩端午节的不同,他说:“从我参加的几次江陵端午祭来看,和咱们国家还是很不一样的,韩国主要是举行萨满祭祀、祭拜山神等一系列祭祀仪式,也会有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拔河摔跤等娱乐活动,而我们全国各地有的纪念屈原、伍子胥、孟尝君,但更侧重赛龙舟、挂菖蒲等民俗活动。”
端午习俗的核心精神是“追求和谐团圆、驱邪避凶”,如何从节日传承与创新中感受文化的自信与共享,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归还传统节日的亲情与宁静,比申遗更为重要。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演进中,端午见证了人们思想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足迹,创新中传承的传统节日,有着宽阔的包容性和坚韧的生命力,在年复一年的端午盛事中,实现着文化的延续。(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国义)5月10日,记者从大通区城管行政执法局获悉,该局当前正积极开展“向垃圾宣战建美丽家园”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截止到当天,大通区共清运乡村暴露垃圾600余吨。据悉,为将“向垃圾宣战建...
临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