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乡涌动致富春潮

潍坊日报 2017-03-19 10:16 大字

□本报记者贺德良

通讯员王建

初春时节,万物萌发,一股脱贫致富的春潮正在临朐激情涌动。

环顾四乡:从穷山沟的土屋搬进了崭新楼房;加入了农产品合作社,收入可保底;家门口前可打工,扶贫车间把钱挣……临朐贫困户在政府帮扶下迈开脱贫步伐,演绎着一串串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崭新的楼房,配套齐全的厨房、卫生间……初春寒气未退,沂山风景区草山亭村贫困户孙希芹家中却暖意融融。“从陈年破旧的老土屋搬到新楼房,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这是俺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提到现在的日子,孙希芹非常知足。省定贫困村草山亭村位于沂山风景区大关水库西侧,共160户,564人。为尽快脱贫,沂山风景区建设了7幢安置楼,对草山亭村实施整体搬迁,目前村民全部回迁入住。对于原址和剩余土地,该村则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休闲度假区等风景区配套产业,“嫁接”到沂山旅游链条上,解决村民就业和增收问题。

在辛寨镇中白沙村贫困户王清花的大棚里,她正在管理着自己绿油油的芹菜。“村里帮着上了姬菇大棚,半年挣了一万五千多元!后来村里又让我们种芹菜,一茬下来能卖两万多元钱。”王清花喜上眉梢。为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白沙村党支部在外出考察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成立了合作社,大棚蔬菜种植成为中白沙村重点发展的绿色脱贫产业之一。目前全村26户贫困户全部甩掉了“穷帽子”。

在辛寨镇大高家庄村,高树增正在合作社的油桃大棚里忙活着。因小儿子车祸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为给孩子治病欠下不少债,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村里将高树增的1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种植、发包。老高现在不光能“坐享租金”,还在合作社谋得了一份差事。“流转出去的地,一年收益两三千元,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挣两三万元,生活是越来越好了。”高树增说。与高树增一样,大高家庄村286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摘了“穷帽”,拔了“穷根”。

贫困户在哪里,合作社就建在哪里。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临朐发挥特色产业规模优势,积极探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脱贫致富。截至目前,临朐11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建起合作社,入社贫困户80%以上。57个合作社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成立了6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带动了152户贫困户脱贫。

在潍坊新旭电子九山扶贫车间里,贫困户于皖正在熟练加工着电子元件。“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加班有加班费,中午还管饭,一年能挣两万多元。”于皖说。潍坊新旭电子在九山建起了扶贫车间后,与贫困户签订了《结对帮扶双向承诺书》,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了台账、制定了脱贫计划、落实了帮扶举措。于皖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临朐在九山、寺头、蒋峪等地的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12处,使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脱贫;开展的“百企帮百村”活动,让3万多农户受益,其中优先安排就业的98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实施“雨露计划”项目,对297名贫困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教育,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新闻推荐

“保命神器”咋这么不受待见

很多家长觉得没必要或嫌麻烦,儿童安全座椅销量寥寥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与婴幼儿有关的育婴产品都火了起来,但儿童安全座椅却成了例外。3月4日,记者走访发现,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的车辆寥寥...

临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