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温差50度,穿着棉衣来回跑

潍坊晚报 2016-10-25 18:26 大字

◎记者体验冷库搬运工人“冰与火”的世界,十分钟便打颤◎他们一天在冷库待七八个小时,长期低温对身体危害大

连日来,潍坊持续高温。然而就在这“烧烤”般的天气里,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穿着棉袄棉裤,带着厚厚的棉帽,全副武装一次次从零上三十多摄氏度的“火炉”穿梭到近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窖”中,他们就是冷库搬运工人。8月11日,记者赶到临朐县辛寨镇青青草食品厂,体验了一把冷库搬运工人“冰火两重天”的世界。

探访

大夏天身穿棉袄棉裤

11日下午2时许,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记者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此时地面温度高达42℃。带着满身热气,记者赶到了位于临朐县辛寨镇北部的临朐县青青草食品厂,该厂以制作加工冷饮冰块为主,是目前潍坊为数不多的冷饮厂之一。

一走到该厂冷库附近,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在冷库门口,记者见到3名身穿棉袄棉裤的工作人员,他们正推着铲车把成箱的冰棍搬到卡车上。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叫张正龙,今年39岁,辛寨镇盘阳村人,从事冷库搬运工作已有近两年时间。

张正龙告诉记者,他是该厂的一名出库人员,平时的工作就是将冷饮从冷库中搬到货车上。谈起这份工作,张正龙有些无奈。“以前没做这个的时候,一到夏天就盼着躲到冰柜里凉快,现在真正天天待在这么冷的地方,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了,温差太大了。”张正龙说,一般夏天室外温度在零上35℃左右,但冷库里温度却在零下十七八摄氏度,温差有50℃。

与记者说话时,临朐县冶源镇的一家超市前来取货,张正龙匆匆带上棉帽子,全副武装地进入冷库中搬货。大约15分钟后,张正龙从冷库出来,浑身带着一股白色的“凉气”。将货搬到货车上后,张正龙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记者注意到,无论冷库内外,张正龙都没有将棉袄棉裤脱下。看出了记者的疑虑,张正龙解释道:“一会儿还要进去,一会穿一会脱,很容易着凉。”

体验

十分钟后便手脚发麻

随后,记者穿上厚厚的军大衣,在张正龙的陪同下进入了冷库,切身体验了一把“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冷库铁门一开,团团白雾夹杂着寒气扑面而来,记者不禁打了个冷战。走进冷库内记者看到,成片的雪糕箱、冰块箱摆在地上,冷库顶上挂着洁白的冰凌,地上、墙上都结着厚厚的冰。

在冷库内待了10分钟后,记者已经感到浑身发麻,牙齿打颤。张正龙却早已习以为常,只见他有条不紊地将冰糕箱搬到铲车上,清点仔细、摞整齐。看到记者瑟瑟发抖的模样,张正龙笑着说:“一般人不穿棉衣进来,待上一分钟就受不了了;穿着棉衣,也就待个十几分钟。”张正龙在里面待半个小时都没问题,“有些人不了解这个行业,还觉得夏天能在冷库工作是个美差呢。”张正龙说。

抵抗不住低温的折磨,大约15分钟后,记者从冷库里出来。一出冷库门口,铺天盖地的热浪袭来,将记者的眼镜熏出了厚厚的雾气。张正龙告诉记者,一天下来,他至少要进入冷库30次,每次大概待15分钟。记者粗略算了下,张正龙一天有七八个小时是在冷库内工作的。

辛酸

长期如此会得职业病

出了冷库后,记者便心急火燎地准备脱下棉衣,张正龙赶紧上前制止。“从冷库里出来,不要马上就脱棉衣,否则一下从冰冷的环境中到一个很热的环境中,身体受不了,会着凉生病。”张正龙解释道,出了冷库后,最好能出一场大汗,那样一般就不会得病。

对于这份工作,身体素质差的人是干不了的。张正龙说,该厂冷库里共有5名工作人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1岁。“50多岁干干还行,年纪再大就干不了了。一般都是年轻人干,而且干得时间没有太长的。”

由于长时间在冷库里工作,巨大的温差会给身体留下后遗症,张正龙说,关节炎、心脏病都是常见的职业病,“有些干的时间长的人,阴天下雨时就会腿疼。”

对此,张正龙和工友们总结出了一些小窍门。“早上工作前,我们都会先喝上一大杯红糖水,让身体暖和起来。棉衣尽量不一会儿脱一会儿穿,出来冷库后,也不急着脱衣服。平时吃饭多吃点热乎的。”张正龙说。

打算

冬天去卖“过门钱”

夏天正是冷饮销售的旺季,临朐县青青草食品厂厂长高卫民告诉记者,目前该厂的冷饮销售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以该厂一款冷饮产品“弘盛老冰棍”为例,平均一天生产5万支,一生产出来就会被抢订完。

由于冷饮行业的特殊性,张正龙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不确定,只要有来拉货的他就得工作。“早上三四点干过,晚上十一二点也干过,很多时候都是从被窝里硬着头皮起来。忙的时候,一天24个小时能工作22个小时。”张正龙说,虽然有点辛苦,但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让他非常满足。

高卫民告诉记者,冷饮行业属于“干半年歇半年”的工作状态,像张正龙这样的冷库搬运工,一般只有5—9月份才有活干,其他月份,厂里是不招冷库搬运工的,所以他们就得自谋生路。

虽然工作非常不稳定,但张正龙却十分乐观。他告诉记者,夏天他会到这里做冷库搬运工,冬天他早就做好了打算,去卖当地有名的春节用品“过门钱”。“我们这很多做‘过门钱\’的,做好了还是很有发展的。”说起未来,张正龙显得很有信心。文/图本报记者刘燕本报见习记者李楠

新闻推荐

好心人捡驾驶证李培军赶紧来领

本报讯9月2日上午,家住奎文区乐民园小区的张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当天上午他在清临高速临朐收费站捡到了一个驾驶证。考虑到丢失驾驶证的李先生肯定非常着急,张先生希望借助本报尽快找到...

临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