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沂山上的历史脚印

潍坊日报 2016-08-26 09:55 大字
(资料图片)

◎魏辉

(接上期)

所谓“名山大川”,几千年来,沂山上自然少不了历朝历代名人们的足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首要的名人是皇帝。

皇帝们都是“有神论”者,他们自称为“天子”,所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是说明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上天,对于天下子民的管理不过是奉天行事,这是权力合理性的必备内容,理论依据。而名山大川同样来自于上天的赐予,在古老民族的神话思维中,名山大川通常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例如泰山的封禅仪式,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国家祭祀大典,被视为社稷稳定、国家昌盛的象征。每当社会改朝换代,这种山川崇拜逐渐演变成皇帝的就职仪式,从夏、商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刻石记号。

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沂山被称为“五镇之首”。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周礼·春官》记载,周朝受国家祭祀的名山有五岳和四镇,所谓“镇”,据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山镇,名山安地德也。”四镇是指镇守华夏四方的大山,《周礼》所说的四镇,据郑玄考证,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西镇霍山。到西汉时期宣帝时,改霍山为中镇,加上吴山为西镇,成为“五镇”。

“五镇之首”并不是因为沂山的地位比别的山要高,而是中国人习惯称“东南西北”,“东镇”总是第一个来说,所以称为“首”。

据《隋书》记载,“文帝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并就山立祠”。那是距今1500年的隋文帝时代,此后的历朝历代,大都有祭山诏书传世。唐太宗和唐玄宗诏封沂山东安公,宋徽宗封沂山东安王,元成宗加封沂山元德东安王……

把名山大川纳入自己的封赏体系之内,在几千年后的我们看来,是皇帝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人生不过百年,即使贵为皇帝,在权力的巅峰也不过几年或几十年,面对着一座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千亿年的大山,给它任何封号似乎都显出人类的渺小和狂妄。

明太祖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儿,在沂山东镇庙中有一块石碑,名为“明太祖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记载了朱元璋的想法:“考诸祀典,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以。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这些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名山大川,你封它个“东安王”是啥意思呢?所以,到了明朝,取消了前面历朝历代的封号,“止于山水本名称其神”。只祭典沂山之神。

因为皇帝们的这些认识,再加上遇到“天时不顺”“地道不宁”“兴师征战”等大事,皇帝往往亲自或派重臣赴沂山祭告,所以,沂山上留下了许多碑刻。据清代光绪三十年的不完全统计,曾有古碑360多块。后来历经战乱、“文革”等劫难,毁坏大半,上世纪八十年代,临朐县文物部门经过多方寻访、收集,修复古碑近百块,现保存于沂山的东镇庙中。

除了皇帝和大臣们,沂山上还有很多文人的脚印。

郦道元,南北朝时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曾多次游览沂山,在他的名作《水经注》中,详细记录了沂山的水系、名胜古迹、历史掌故和风俗民情。

李白,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他曾在诗中写下“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的名句。当年,狂放不羁的李白从唐玄宗的宫殿里出来,纵情于山水之间,沂山也是他走过的地方之一。而且,他还写过一首《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的诗,描述了沂山百丈崖瀑布的壮观景色。

欧阳修、苏轼,范仲淹,都是宋代文学大家,他们曾在离沂山不远的密州、青州等地做官。他们都写过关于沂山的诗。如欧阳修的《晓发齐州道中》,苏轼的《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感》等。

另外,生长于这片土地之上,家离沂山不远的一些文化名人,如明代的马愉、刘珝、赵秉忠、冯惟敏,清代的刘墉等,沂山都是他们必然要登临的地方。

除了皇帝、官员和文人,千百年来,沂山上还来过许多佛教、道教人士和信徒,留下了东镇庙、法云寺、明道寺、北魏石佛等历史遗迹。

千百年来,无数形形色色的人来到沂山,他们在此厮杀,他们在此祭典,他们在此游玩,他们在此静心,他们在此写诗,他们在此祈祷……

沂山向人们敞开怀抱,许以清风明月,接纳了所有。

毛泽东曾写过一首词,《贺新郎·读史》:“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对历史有着不同的解读。历史是什么?英国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他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一场对话”“历史是坚实的解释硬核外面裹着可引起争议的事实的果肉”。质疑,是历史研究者最基本的态度之一。

沂山的历史太长,人们与它的对话也会永无止境。

几千年来,沂山上的脚印有深有浅,但有些脚印模糊难辨。

有不少文章和传说:早在西周时期,周穆王就登临过沂山,随他出行的一位宠妃盛姬在途中患病去世,她就葬在沂山脚下,她的陵墓叫“穆陵”,后来齐国修筑长城,在这里建了一个关隘,这就是穆陵关的来历。

周穆王是周王朝的第五位帝王,关于他的故事,可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列子·周穆王》等书中,但都是些传说和类似神话故事的内容,如他在天界会见西王母,并与之畅饮,谈理想谈人生之类的,不可作为信史对待。但周穆王生活的年代是清楚的,而穆陵关这个地名的历史太长,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西周版图上,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可见这个地方在当时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中不可逾越的范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成王封姜太公“东到海,西至河,南到穆陵,北至无棣。”可见早在西周初年,周穆王之前,穆陵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与周穆王无关。

所以,沂山上有没有留下周穆王的脚印,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

还有文章说,孔子登临过沂山,沂山之上曾建有舞雩台。我们都知道《论语》中那篇著名的文章:孔子与弟子们畅谈人生,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只有曾点的志向深得孔子赞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汉代著名的经学大师、高密人郑玄对此的注释是:“沂水出沂山,雩坛在其上。”

也许受了郑玄的影响,不少人认为沂山上应该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脚印。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当年孔子是生活在鲁国,教书育人的活动也多在鲁国进行。虽然后来他周游列国,但是据记载,他在齐国并没有受到重用。当时齐国的晏婴也是一代名相,他对孔子的那些理论并不赞成,认为礼仪过于繁琐不利于百姓生活。孔子并没有在齐国待很长时间。

而在孔子的老家曲阜,也有一条沂河。现在是曲阜市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临沂市的沂河,也称小沂河,古称沂水。“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即曾皙所欲风处也。”这是曲阜地方史料中的记载。

所以,孔子有没有登过沂山有待考证,但沂山上“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场景应该是后人们的想象。

但这又如何呢?

谁来过谁没有来过,大山是不会在乎的。

春花,夏雨,秋风,冬雪。沂山有它自己的节奏,从没有因为某个人改变过。

新闻推荐

216个孩子能吃上热乎饭了

◎潍柴职业学院等爱心人士为临朐龙岗镇两小学送去保温饭盒◎该镇仍需666套保温饭盒,本报联合市慈善总会开通爱心账号从4月中旬开始,本报发起了“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先后以《保温饭盒孩...

临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