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大众日报 2016-07-01 11:56 大字
一村民在看“比被窝、住正房、晒孝心”宣传栏。(资料片)□本报记者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祝红蕾董超

6月10日,记者来到临朐县城关街道东朱封村。笔直干净的水泥道路贯穿村庄,一排垃圾桶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广场上健身嬉戏……“俺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跟做梦一样。”提起村里的变化,今年70岁的村民李本海感慨不已。

东朱封村是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近年来,该村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改善村居环境,以德孝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尽享发展福利。

整治村容,建起长期环保大工程

刘玉秋家住东朱封村东南角,旁边原是一片空地,以前村民都往这儿倒垃圾,一到夏天,气味熏得她连窗户都不敢开。

“我们村有大小企业28家,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经济条件好了,可不能让村民守着脏乱差过日子。”东朱封村党总支书记李文诰将矛头对准了村容环境整治。

调机器、清垃圾、修建排水沟,东朱封村先后投资30多万元,一举“消灭”村东南角的垃圾堆,就地建起一处33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场所。昔日“垃圾池”,如今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健身场”。

为便于管理,村两委将全村划分为四大卫生区,统一购进垃圾桶、运输车等环卫设备,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不定期检查措施,雇用7名专职保洁员对村内卫生每天进行两小时清扫、六小时垃圾捡拾。“我家划在第二卫生区上,大年初一都有保洁员打扫卫生,现在别提多干净了。”刘玉秋说。

为减少环境污染,东朱封村还投资315万元,建起1座大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渣沼液进、出料设备和维修检测设备,日可处理粪便15吨,日产沼气600立方米,这一工程让沼气成了全村居民家中的“标配”。“你看,沼气做饭干净又省气省电,沼气照明灯效果也好。”村民刘家芳一边炒菜一边说。

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精气神

一到傍晚,村民就陆续来到文化广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需要啥设备,村里都给准备全了。大家一起唱唱跳跳多开心,谁还愿意窝在家里闷着啊。”村民李文根笑着说。

近几年,东朱封村投资35万元建起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文艺排练室、电子阅览室、农民夜校等“六室一校”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村内巨能烘干企业打工的马淑美,每天午饭过后都要到图书室坐上一会儿,馆内近万册图书成了她的“精神食粮”,“空闲我喜欢种花种草,从这里学到很多养花知识。”

服务设施齐全了,村民的文化热情也被带动起来。东朱封村成立了文艺演唱队,30余名村民成为文艺骨干,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每月在村里搭起“乡村小戏台”进行表演。去年,村里自编的快板《老来甜》参加全县农村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村里专门奖励了1000元。“对于村内参加文艺活动积极的村民,我们将其与年底考核直接挂钩,对获得奖项的文艺节目还会进行奖励,每年这块费用支出就有六七千元。”李文诰说。

“晒被窝”彰显德孝文化

在东朱封村社区服务大楼前,村民围着宣传栏,观看老人和儿子媳妇的床铺被窝对比照片。“可别小看了这晒被窝,被料好不好,干不干净,一晒一比,儿子媳妇孝顺不孝顺可不就一目了然?”36岁的村民王晓霞说。

这是村支部书记李文诰想出的“高招”。近年来,东朱封村通过“四德榜”进行“好婆婆好媳妇”、“模范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弘扬优良家风,村里涌现出好多尊老爱幼的好典型。

李文诰介绍,东朱封村有20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480多人,占了近四分之一。村里发展了,村民日子富裕了,关系老人幸福指数的衣食住行成了村委关心的大事。“比被窝、住正房、晒孝心”活动就此展开。

东朱封村委专门成立了抽查委员会,对村内60岁以上老人进行调查摸底,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形式,对各家各户老人的被窝新旧、舒适程度进行拍照、录像,和其儿女的进行对比,照片放到宣传栏里展览,录像在村大电子屏上进行滚动展播,让大伙儿评比。

一张张照片晒出了各家各户不同的日子,也晒出比学赶超的劲头。

新闻推荐

他为村民建起“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付生通讯员董超王孔宇十年前,临朐县辛寨镇的大峪村是一个封闭落后的穷山村,地少石头多;十年后,大峪村绿树环绕、景色优美,是辛寨镇黑山生态林场建设的主战场,还入选...

临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