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扫盲课本日用杂字○田水

临沂日报 2016-07-08 19:31 大字
自晚清、民初至抗日时期,农家十月,粮入仓,柴归垛,冬学开学,为中青年扫盲。课本采用《日用杂字》,内容全部说农事,庄户书说庄户话,好像老农在授课。抗日初期,山东省战工会(省府前身)号召办冬学扫盲,沂蒙抗日根据地掀起办冬学热潮,课本也增加了抗日内容,但仍以《日用杂字》为基本教材。抗战胜利后,方有新编扫盲课本。

冬学有的利用学堂,晚上点灯上课,有的利用闲房白天开课,课本一律采用《日用杂字》。该书作者马益著,山东临朐县人,系清朝乾隆年间秀才,他熟悉农村生活,采用五字韵语,把一年之内农事活动,用庄户语大白话写出来,全书 474句诗,2370个字,融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于一炉。课本采用石印印刷,正楷字遒劲美丽。黄连纸单面印,折叠线装。封面装帧设计古朴典雅,每页上半部为插图,下面为五言诗句。《日用杂字》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学以致用,联系农时。开卷语“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反映中国以农业为主。接着分季叙事,春之篇,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米,秋收万颗子。开冻先除粪,置下镢和锨。扁担槐木解,牛筐草绳拴。抬到南场里,捣碎使车搬。粪篓太也大,春天地又暄。只得把牛套,拉绳丈二三。二人齐上阵,推了十数天……”集写开春运肥、撒粪、耙地、耕耘、播种五部曲。

夏之篇,先写田间管理,“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再写麦收,“场园结实压,苫子秆草编。麦田一片黄,开镰收割忙。铡开麦个子,勤使蜡叉翻。明日把场打,反复碌碡颠。扫帚扫净粒,迎风甩木扇。布袋往家扛,缸里囤细粮。”

秋之篇,“秋天格外忙,播种又收粮。麦子秋天播,秋季收杂粮。柴草入了院,白菜窖中藏。眼看冬天到,准备把学上。”

过年篇,“腊月二十三,辞灶在面前。将把新年过,粜米好使钱。梭布七八尺,衣服要周全。再买对子纸,找人写对联。蜡烛称几两,爆竹买二三。发面蒸馍馍,黄酒做几坛。杀猪凑份子,鸡鱼也备全。妮要坠子戴,小要虎头玩。一阵胡吵闹,令人不耐烦。好歹混混罢,哪有乜些钱。纵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几句俗言语,休当戏言观。”

明朝以来,民间私塾有四本启蒙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诗》。晚清《日用杂字》既是冬学课本,也是启蒙读物。辛亥革命后,兴起办洋学,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但冬学仍用《日用杂字》。我们村利用学屋,晚上点灯上课。每当冬学开课,乐了我们这帮学童,一方面晚上有地方玩了,同时我们还可以辅导学员,起到小先生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战工会号召办冬学扫盲。 1940年10月,山东省文化救亡协会在沂南县召开冬学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各抗日民主政府代表、各乡村工农青妇群众组织代表100多人。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兼省文协会会长李竹如讲了话,研究部署了利用冬闲开展冬学工作,并成立了冬学运动促进会。《大众日报》发表题为《普遍开展冬学运动》的社论,山东各抗日根据地掀起办冬学热潮。这时冬学课本增加了抗日内容,还增加了珠算课目。

老报人宋峰山,家住沂南县,少年时期在老家当冬学教师,他回忆《冬学歌》:“西北风吹来阵阵寒,收完了庄稼没事干,冬学办起来,赶快把书来念,上学识字学文化,还学到抗战的道理。”还有支竞赛歌:“小青年,老大哥,大家快来上冬学。读书识字不花钱,这个机会莫错过。快快来,上冬学,学个文武两双全,看谁是尖子,看谁是模范。”

抗日烽火年代,多是自编的抗日教材,因缺乏正规新课本,不少地方仍沿用《日用杂字》。抗战胜利后,从 1946年开始,有了正规新编扫盲课本,基本达到人手一册。新课本除政治内容外,多是庄户话,这是日用杂字风格延续。这时主要利用中午,组织青救会(男青年)、识字班(女青年)学文化,不少人为此摘了文盲帽。

2014年9月2日晚八点左右,在临沂市大山路与工业二路交会南200米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当时,路经此处的一辆红色私家车司机看见车祸中一个6岁男孩受伤,该司机第一时间将男孩送到临沂第四人民医院,孩子得到了及时抢救,而助人为乐的司机却没留下姓名就走了。为了感谢这位好心人,孩子父母多方打听寻找未果,今借助报纸,寻找好心人或当时车祸目击者,提供好心人线索者重谢!

联系人:王先生 电话:13581089545 

临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