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佛村的“第一书记”

潍坊日报 2015-10-19 09:58 大字

——记市人大机关包村联户干部于永强(上)

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一位机关党员干部在包村联户工作中,以诚心诚意为民打谱、全心全意为民实干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村三千多名父老乡亲的爱戴——

石佛村,位于临朐县西南山区的寺头镇。

石佛村,有两个“省”字招牌。以前一直是省级贫困村,而今年一跃成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

蝶变天翻地覆,奥秘来自哪里?

“得益于市委给俺村派来了和群众心连心的‘第一书记\’。”村支书宫梅成道出了巨变的原因,他口中的“第一书记”叫于永强。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工作室副主任于永强被组织选派到石佛村脱产参加包村帮扶工作,任“第一书记”。

两年多里,于永强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实干苦干,视群众为家人、视民生为家事,用真情谱写了一曲爱民乐章,赢得了群众爱戴、组织认可。

以心换心——

从鸭棚拉呱走进群众心里

市人大机关,离农村有多远?市人大机关干部,离山区农民有多远?

刚接到任务时,这些问题就萦绕在于永强脑海里,挥之不去。

“初到村里,确有自身能力、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于永强坦言。而这种不适应,更多的还是工作角色转换、工作环境陌生等问题。

由5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石佛村,人口多、居住散,加之各村都有各自的村干部,财务独立。面对“从天而降”的“第一书记”,大家流露出了明显的不信任感。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村民打长谱、谋实事、办真事,首先要以心换心,不仅要身在农村,更要心在农村。只有与农民心连心,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于永强暗暗下定了决心,第一步就从这里迈出去。

2013年春天,于永强和尹子峪村村支书吴宝卓的第一次单独接触,就在吴宝卓的养鸭大棚里。

吴宝卓在鸭棚里专门下了茶水,热情地说:“杯子很干净,用洗衣粉刷了两遍,喝就行”。

“说实话,当时心里真有点担心。那个时期,风闻有禽流感,本来就很紧张,很多人甚至连鸡蛋都不敢吃,在养鸭大棚里喝水,说不担心是假的。”于永强坦言。但看到老吴的热情劲儿,他还是硬咬着牙,端起杯子,若无其事地喝起水来。

老吴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和于永强拉了整整一下午呱。

“现在回想,当时那杯茶水仿佛是对我的考验,喝进去的不仅仅是水,更是群众的感情、群众的信任。”于永强找到了走进群众心里的路径。

像在吴宝卓的鸭棚一样,村干部们劳动的场所就成了于永强和他们谈心交心的地方。

去刘中钢家的苹果园和他一起修剪果枝,去姚荣兴家的香椿地和他一起掰香椿,去赵恒文家的鱼塘和他一起刷鱼池……

凭借着一颗真心,于永强换来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信任。

2013年7月1日,经和村委成员研究,于永强决定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大会,给党员讲党课,借机宣传包村工作,统一党员思想。

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下这么大的雨,会能开起来吗?从下雨开始,疑问一直在于永强和村委成员脑海里打转。“结果全村除了在外地打工的党员,只要在家的都来了,而且这次是历来参加党员人数最多的一次。”宫梅成说,党员徐汉三更是不顾腿伤,拄着拐杖来参加会议。于永强特意走过去和他打招呼,“下雨天,腿脚不方便,可以请假”。没想到他却说“第一书记召集开会,得有个态度,不参加不像话”。

那天,于永强给党员们上党课的题目是“石佛村的发展离不开全村每一个党员”。

贴心实干——

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何为“第一书记”?心系群众,摸透村情,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于永强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干的。在吃透村情民情后,他准备扎扎实实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几个难事、闹心事。

消除从尹子峪到石佛堂的河道隐患,是村民们的夙愿。

“打我记事以来,这段河道就发生了三次大洪水,损失严重。”1946年出生的冯恩林记忆犹新:1964年那次,当时路上有个驴车,洪水把驴带车给冲走了,没找到;1987年那次,俺村冲塌了50多间房子,100多户村民家中洪水过腰;2012年那次,受台风达维影响,“那天上午一个十点过门的婚事,结果因下雨造成桥断路坏,就几十里的路,一直到下午三点才赶到镇上酒店举行婚礼。”

面对全体村民期待的眼神,经过仔细调研和积极向组织反映,最终决定对这段河道进行除险加固。由此拉开了帮扶的大幕,在此之后,又实施了彭家庄跨石河滚水桥、水泉溜子村线路改造、道路硬化、村民活动广场扩建、农家书屋、荒山绿化、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等一件件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的帮扶项目。

在帮扶工作组组长乔明生眼中,“永强是个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人。”项目确定后,于永强积极争取机关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不厌其烦地跑有关部门“化缘”,时常为求助一笔帮扶资金而“多顾茅庐”。仅为了做好水泉溜子村线路改造工作,他就私车公用数十次分别到市、县、镇所三级电力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工程开工后,他更是不分星期天、节假日,全程盯在工地上,把质量、赶进度、抓安全,他那张本来白白净净的脸,晒得跟黑人似的。由于长期靠在工地上,着急又上火、生活不规律,他的痔疮也犯了,大便经常带血,有时痛得觉都睡不好,但他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而且,即便有累,在一桩桩漂漂亮亮的为民实事面前,也都烟消云散了。就在河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不久的一个夜晚,突降暴雨,于永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手电,打起雨伞冲出门外,他惦记着刚完工的河道能否顺利泄洪。等返回宿舍时,风吹折了伞把,雨淋透了全身,活脱一个“落汤鸡”,但他很开心,因为看到排水工程固若金汤,泄洪顺利。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呢!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群众就是喜欢做实事、做好事的干部。于书记用实际行动树立起了党员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光辉形象。”76岁的史洪巨老人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只要你真情付出,村民就打心眼里感激你。

乡亲们对于永强的感激纯朴至极:王清明的妻子专门从山上采摘了野酸枣,让他泡水喝,说有助于睡眠;宫梅军专门给他送来炒好的槐米,说能败火、治痔疮;隔壁卖猪头肉的老王,时不时到他宿舍串门,每次都带着总也卖不完的猪头肉,说是卖剩下的……

“就连社区门前的火烧铺,我都不敢去了,因为吃完饭,老板死活都不要钱。”于永强以为村里给他挂着账,就去找宫梅成,宫梅成却告诉他,山里人都懂得感恩,虽然打火烧的是外村人,但知道你是来做好事的,怎么好意思要你钱。

新闻推荐

临朐助贫困妇女巧手摘“穷帽”

本报讯(记者马林峰)39岁的崔忠华是沂蒙山胖子农家店、山胖子果园淘宝店铺老板,经过近5年的用心经营,沂蒙山胖子农家店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年销售额大幅增长,2015年销售总量突破百万元...

临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