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造戈与高密戈

潍坊晚报 2022-02-14 10:48 大字

作者简介:孙涛,高密人,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喜欢文史收藏研究。

“高密”二字,在史书上最早见于先秦谱牒《世本》,书中载:“……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这里的高密指大禹,鲧和有莘氏女志是大禹的父母。

东汉史学家宋衷为《世本》作注时,在此段下注释“高密,禹所封国”,此后历代史书如《帝王世纪》《金楼子》《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路史》等均引用此说,这也是元代《齐乘》和历版《高密县志》里介绍高密为“大禹封国”的由来。此说虽有《世本》记载,但缺乏其他相应的史料记载和出土实物佐证,尚有争论,此处仅作介绍所用。

“高密”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史书中,见于《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了在战国末期,“……赵为秦所灭,(乐氏族人乐臣公、乐瑕公)亡之齐高密”,这是高密作为地名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时间为战国末期秦灭齐时期,时地属齐国。

而实际上,“高密”二字,在实物上出现要比在史书上出现早得多。存世曾有“高密造戈”“高密戈”两件东周青铜兵器,均带“高密”二字,现将其介绍如下:

高密造戈,金文,原为潍县金石大家陈介祺旧藏,载于陈介祺《簠斋吉金录》,列于先秦部分,今下落不明。陈氏《簠斋金文题识》中曾记录孔府曾收藏一枚“上高密造戈”,但今日拓片、图片已无存。“上高密”和《史记》记载还有“上假密”,均在当时高密附近。上应该指的是方位,“假”汉代常用作附属、辅佐之意使用,如常见的“假司马印”。“上假密”大概率为上高密的属城、辅城。两处地点今已不详。

高密戈,金文,原为清直隶总督端方旧藏,载于端方《陶斋吉金录》,列于先秦部分。从文字看来,此把似比上把年代要晚,文字也相对更加规整。端方也是清代的金石大家,曾得到许多陈介祺的藏品,如著名的毛公鼎。端方后为起义新军所杀,高密戈下落不明,今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藏拓片。

此两件青铜兵器今天只能看到拓片了,以文字和形制来看,年代下限当不晚于战国,上限或许能到春秋。两位前辈早在一百多年前各方面条件、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断代准确,无愧金石大家,令人敬佩。今天的高密市境内,中部原有夷安城,东北原有胶阳城,东南原有朱晏城,西南原有龙且城、石泉城,加上历史上曾在高密境内的平昌城、昌安城、淳于城、黔陬城、柜城、高阳城等等,多数都是在汉代之前形成的古城,建置无考。近年来考古勘探,高密的古文化层基本分布在潍河流域、胶河流域、五龙河流域周围。古城旧址勘探往往勘探层下层的大汶口文化痕迹稀疏,上层的龙山文化痕迹密集,说明了古人傍水而居,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因为文化的进步,人口的增多,逐渐发展成了城邑。历年来考古发掘也出土了不少石器、玉器、铜器,只是缺乏文字记载,很多问题不能具体说明,这也进一步显示了这两件青铜戈的珍贵。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知道了最少在东周时期,高密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存在,而且已经有极为发达的生产力,可以自行铸造精美的青铜兵器。

新闻推荐

考古铁军 慧眼探“宝”

为保障山东高速重点项目顺利进行,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组建精英考古团队,经过长达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勘探和发掘,圆满完...

高密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