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沙沟村:“扫”出大产业

潍坊日报 2022-01-09 09:35 大字

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密讲解割竹枝。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万勇文/图

在高密市这个不利于竹子生长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村庄,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制作大扫帚,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扎扫帚史,全村一年能扎出100万把左右的扫帚,产值约1500万元。生产的扫帚遍布整个胶东半岛并远销至日本。2021年12月31日,记者到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远近闻名的“扫帚村”——前沙沟村进行了探访。

扎扫帚让家家户户念出致富经

2021年的最后一天,记者一走进柴沟镇注沟社区前沙沟村,便立刻感受到了“扫帚村”的独特风景。道路两侧和村民的家门口,做扫帚用的竹子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与院墙齐高,不少村民家大门口的过道里摆满了做好的扫帚。

据了解,前沙沟村有310户共1170口人,现有耕地1897亩。祖辈们看见收拢柴火用的竹筢多,便自行制作与修理,自此便与竹子结了缘,进而由竹竿制品连带做起竹枝制品的扫帚。后来发现,扫帚比竹筢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经济收入更高,扫帚就成了前沙沟村的主要产品,于是形成了著名的扫帚特产村,至今已百余年。

走在前沙沟村的道路上,记者注意到,不少村民正坐在院门口砍打竹枝枝叶。下午3时,张林云夫妇正在家门口紧锣密鼓地割着竹枝,75岁的王炎焕是张林云的老伴,不时地将割好的竹枝搬到院子里,做着第二天扎扫帚的准备工作。“我十几岁就跟家里的老人学会了扎扫帚,大包干以前去帮工赚得少,自从大包干以后就回到家里跟老伴自己干,现在我俩一天扎100个左右的扫帚,能赚一百元钱。”王炎焕说,现如今做好的扫帚也不用自己出去卖,直接就有来村里收的,一点也不用为销路发愁。

记者注意到,村民的扎扫帚工具大都从纯人力改成了电动机带动捆绑。加快了扫帚制作的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经了解,原来这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密,他的机械厂设计生产了电动扎扫帚机。

“扫帚大户”采购、制作、售卖“一条龙”

“竹枝毛料都是从浙江运过来,这些都是扎扫帚的基础材料。农闲时、阴天下雨大家伙都在家扎扫帚,秋收以后是最忙的时候。”村里的“扫帚大户”王洪强说,他1992年开始扎扫帚,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不是做扫帚就是在卖扫帚。王洪强每年都要亲自开车或者坐火车到浙江一带采购二十多车竹枝回来,除去他自己用的竹枝,还会分给其他村民使用。

进入王洪强的扫帚车间,成山的竹枝毛料被一层层地摞起来,各种切割好的竹枝铺了一地,各种已经扎好的扫帚成堆地竖在车间中央,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记者注意到,车间里有12名村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割枝、压平打捆、用铁丝捆绑扫帚,57岁的工人王炎凤说:“进入冬季我在这里加工扫帚,计件拿工资,做一把可以赚四元五角钱,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挣个一两百元,一年算下来给家里增添了不少收入呢。”王炎凤如是说。

王洪强从原料采购,运输到销售做到了“一条龙”,他算了一笔账,每年从他车间里走出去的扫帚有20万把,年产值在300万元左右,除去原料费、场地租赁费、车辆耗损、工人工资等支出,每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

村“两委”引领,“扫帚村”踏上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环卫清扫对大扫帚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前沙沟村抢抓机遇,扩大规模,将大扫帚加工发展成为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为解决材料采购和销售的难题,村党支部领办了竹制加工专业合作社,提供从原料采购,运输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过去,我们村的村民各自为战,竹枝采购地分散,价格一直打不下来,生产的扫帚规格标准和质量也不统一。现在,我们统一采购、统一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和村民的收入都增加了,全村年产值已达到15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万元以上,大家过上了富裕日子。”王树密如是说。

新闻推荐

非遗文化 润心田

11月26日,高密市总工会举办了“非遗文化进企业”活动,邀请茂腔传承人来到当地企业,通过戏曲学习、戏曲文化交流等形...

高密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密,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