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的高密泥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如今它的90后传承人正开网店、玩直播,用创新为这项传统技艺赋能 “叫虎”带着“福牛”奔跑

大众日报 2021-03-04 09:56 大字

□ 本报记者 都镇强

在潍坊高密,不少成年人的记忆里,造型可爱、憨态可掬的泥塑“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手一拨,扮相可爱的叫虎就会鸣叫,格外喜气。

叫虎是高密泥塑的代表题材,也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的高密泥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与扑灰年画、剪纸、茂腔并称“高密四宝”。

与其他非遗技艺相似,这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技艺传承与发扬的现实问题。日前,记者来到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走进一名90后高密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度山东省乡村“好青年”聂鹏的“非遗”生活。

90后小伙“恋”上泥塑

“来了,请坐。”抬头看了一眼记者,聂鹏手中的画笔并未放下。随着他的一笔笔涂抹,不一会儿,一个红彤彤的“福牛”泥塑就完工了。小心翼翼地将“福牛”泥塑摆放好,聂鹏这才深呼了一口气,转身与记者聊了起来。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聂鹏所在的聂家庄是高密泥塑的发源地,泥塑的品种既有“虎”“狮”等动物,也有“白蛇传”里的传奇人物。2012年,聂家庄泥塑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鼎盛时期,聂家庄几乎户户都会制作泥塑。“2000年前后,俺村的泥塑手艺遭遇低谷,因为不赚钱,多数人去打工,不再专门从事这一行当。”聂鹏说,目前,村里还从事泥塑制作的手艺人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

就在多数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回家继承手艺时,聂鹏却选择回到村庄,捡起老手艺,成了一名“非遗”传承人。这一举动,也让当时不少村民及同学感到聂鹏有些“与众不同”。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觉得这个活太累人。但我就是喜欢,于是坚持了下来。”聂鹏指着身后的泥坯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几天才能打磨出一件好作品,需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平日里,聂鹏总是选择在晚上七八点下手绘制作品,一直坐着画到深夜12点,自己也不觉得累。

“爷爷做,父亲也做。看着看着,自己也就学会了。”说起与泥塑结缘的过程,1990年出生的聂鹏称之为顺其自然。聂鹏的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的第21代传人。伴随着父亲的手把手传艺,聂鹏也将对泥塑的爱好变为了职业,并于2007年创办了聂鹏泥塑作坊。

牛年捏“福牛”

面对这一传承了400多年的老手艺,90后的聂鹏,显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老一辈专注于制作叫虎作品不同,在聂鹏的作品里,传统的叫虎泥塑作品仅是其中的一个品类。“我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赋予泥塑新的内涵,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聂鹏说。

为迎接牛年的到来,聂鹏进入1月份就在忙活手中的新作品:“福牛”。“福牛”造型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牛的模样,也融合了卡通元素,从开始制作泥坯到最后成品经过了几十道工序,最终创作出了这批“福牛”。“和传统泥塑叫虎一样,‘福牛’也能够发出非常有代表性的叫声。”聂鹏说,“比如,这件‘牛转乾坤’的泥塑作品,就是寓意大家在新的一年‘牛’转乾坤,牛年吉祥。”

在聂鹏的泥塑作坊里,记者还看到了一系列以“三牛”精神为主题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惟妙惟肖,造形憨朴。这一系列作品每组为三头牛,牛头上分别写着“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身上写着“创新发展”几个字,“老黄牛”身上写着“艰苦奋斗”几个字,“孺子牛”身上则写着“为民服务”几个字,正契合了最近火热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我这次使用的是新型涂料,色彩鲜艳,也不会因为时间久了掉色。就是制作过程中比较考验技艺,稍有不慎涂抹不匀,就会影响整体观感。”聂鹏说。

制作生肖泥塑作品,已经成了聂鹏多年来的一个坚持。在他看来,创作这样的生肖作品,首先为了让大家在新年新气象当中,能够看到非遗有了新作品、新发展。同时,也能够通过生肖泥塑的创新,让大家对传统文化、对非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喜欢非遗,喜欢泥塑作品。

实际上,聂鹏在创新之初也曾遭遇过阻力。其中,聂鹏的父亲刚开始也对创新有过抵触,怕市场对于创新的作品不接受、不认可,会让本就有些“冷”的泥塑市场“雪上加霜”。在聂鹏的坚持创新下,这些年,他们创作过十二生肖作品、高密三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坐像等各种各样的泥塑。

“很快,我父亲就成了我的坚定支持者。我们经过多年的创新,不但丰富了作品种类,还开拓了市场,让高密泥塑知名度更高了。”聂鹏说,他创新制作的泥塑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

“非遗”有新机

谈起创新的话题,聂鹏的话匣子算是打开了。在他看来,创新过程中既要保持传统根本,又要增加现代生活元素。

早在2013年,聂鹏就开通了淘宝店,让高密泥塑搭上了电商的快车。去年,聂鹏又“玩”上了直播,在直播间为网友讲解高密泥塑的“非遗”故事。翻看聂鹏的微信朋友圈,发得最多的也是高密泥塑作品。

“‘非遗’要传承,就必须有所创新,不能脱离市场。比如,我们开发了针对儿童市场的泥塑DIY产品,产品包括素坯、颜料、画笔等,并附上制作过程的二维码。小朋友们可以在家长指导下,通过观看视频,自己体验制作泥塑的过程。这款产品就很受欢迎,让儿童能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聂鹏说,他还与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带游客到作坊中进行“非遗”文化体验;与企业合作,进行个性化的泥塑作品定制。

虽受疫情影响,聂鹏未能如往年般出国交流非遗文化,但还是有50多天时间在外地。“要把高密泥塑传播出去,虽然出差挺辛苦,但能打响咱们高密泥塑的知名度,也就值了。”聂鹏说,外出交流在传播高密泥塑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在聂鹏的努力下,他的泥塑作坊与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与部分院校共同建立了大师工作室。

除让大学生能够了解高密泥塑外,聂鹏还想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中小学。高密市姜庄镇李仙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已经开办了五年的泥塑社团。五年时间里,聂鹏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走进学校,为学生们介绍如何给泥老虎上色,并通过师生互动操作实践,手把手地示范。“每周我们定期到学校上非遗课,通过这种非遗进校园的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聂鹏说。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高密泥塑,聂鹏于去年7月份在村里自费购置了一处房屋,投资百余万元建设了一个新的展厅,不仅能展出聂家庄泥塑历史模具、历史作品,还能举办集非遗体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

“这只是刚刚开始,将来计划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校企等活态传承,落实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战略。”在展厅正式开放的1月下旬,聂鹏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让他与高密泥塑的“非遗”传承故事开始了新篇章。

新闻推荐

醴泉街道主攻“三大战场”开新局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窦浩智通讯员蔡善训)新年伊始,高密市醴泉街道捷报频传:1月份,仁和化工园实现攻坚清零...

高密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密,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