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六位中国当代作家 探寻文学精神原乡 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火了
《文学的故乡》截图
时代飞速发展,文学依然神圣,近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每晚8点播出后,悄然火了起来,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这也是国内纪录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国当代文学和作家,以纪实影像为载体寻找文学的发生与萌芽,为中国当代文学存像。在收视热潮中,记者昨日从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了解到,根据纪录片前期采访加后期整理而成的图书《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日前也正式与读者见面。
贾平凹:
故乡是我的创作基地
引发观众聚焦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分为《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上下集)多集,追随6位文学大家,回到他们出生和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6位作家多集中在“50后”“60后”,也大多是从乡村社会走向城市的过程当中获得丰富体验。他们的笔下世界生动折射出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巨大历史转换进程。
让陕西观众和文学爱好者特别振奋的是,7月20日晚,《文学的故乡》首播第一集,就跟随陕西作家贾平凹,来到了他的故乡——陕西商洛。熟悉的老陕口音、壮美的秦岭风光、地道的陕西农家饭……纪录片中,贾平凹回到秦岭深处的棣花老家。在老宅,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往事;在滔滔丹江边,他讲述了在故土上的漫游岁月;在清风街上,贾平凹讲述了《秦腔》故事的家族秘密。
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代表性人物,贾平凹说,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特别深刻的便是商洛棣花街的19年生活,故乡和故乡的棣花街,就好像是自己的创作基地,乡愁、乡情、乡恋,是他作品中难忘的主题。如今贾平凹仍常常回到故乡,汲取写作的养料,他告诉镜头前的观众们:“我采风不是像新闻采访拿个笔记本,而是随便聊一聊,到人家家里走一走,收获就特别大。”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揭秘拍摄幕后故事
《文学的故乡》播出后,让很多观众发出了“故乡是一个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宝藏和资源”的感叹。有网友评论,“看到纪录片中不同的作家,对故土流动的河,脚下的土地、身边一隅街巷的情感,我们终于走进了他们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且更彻底地感觉到实景与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
记者则了解到,无法被纪录片片长容纳下的,拍摄背后的许多作家故事,也被摄制组写进了《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从2016年夏天开始,《文学的故乡》导演、《文学的故乡访谈录》主编张同道率领团队历时两年时间,随着贾平凹下商州,跟着阿来去四川嘉绒藏区,与迟子建回到东北漠河,和莫言一起在山东高密感受天开地阔,看刘震云如何走中原、找毕飞宇记忆中的苏北水乡……一路寻找他们文学梦想最初升起的地方。“拍摄时,我常常为作家们的精彩言论所感动,而受篇幅所限,纪录片里使用的采访不到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张同道介绍,与纪录片相比,《文学的故乡访谈录》内容更加丰富,是根据前期采访内容加上后期整理而成。
张同道表示,与纪录片同步面世的《文学的故乡访谈录》不是作家传记,而是采用访谈录形式,带领读者从公众熟知的艺术作品寻找作家的故乡,从故乡探索作家如何创造艺术世界,挖掘作家童年生活与心理成长历程,“我们试图揭秘,一个作家如何把现实故乡转化为文学故乡。”记者孙欢
新闻推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如同一针催化剂,将直播带货的优势进一步放大。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直...
高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密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