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清零 搬迁跑出“高密速度”

潍坊晚报 2020-05-12 09:02 大字

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顺利推进,群众利益也得到充分保障

4月1日下午,随着高密市姜庄镇旗台一村最后一户村民签署搬迁协议,仁和化工产业园两个片区、4个村庄1300多户,用时10天全部清零,刷新了片区搬迁纪录。这场重点工作攻坚大考向高密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为高密市的产业升级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这场搬迁缘何能跑出“加速度”?记者进行了探访。

A

10天完成4村搬迁签约,腾出产业园建设空间

4月23日,记者来到高密市姜庄镇新兴庄村,放眼望去,搬迁过后成片瓦砾堆砌,几台挖掘机在平整土地,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指挥部墙上还张贴着每家每户入户测量的详细面积等。

村庄北侧不断传来机械的轰鸣声,远远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塔吊,正在紧张施工的是友道化学高效低毒杀虫剂中间体连续流安全生产示范项目,这是在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落户的省重大项目。

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的前身是2012年3月高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仁和工业园,系一处集化工、橡胶、纺织、机械、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园区。随着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要求提高,原工业园区已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2017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高密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决定将该工业园转型升级为化工产业园。2019年6月,该产业园入选山东省“第四批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名单”。

为给园区建设腾出空间,需要对包括新兴庄村在内的4个村庄、1300多户进行整村搬迁。启动签约以来,至4月1日下午,随着旗台一村最后一户村民签署搬迁协议,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新兴庄、旗台两片区、4个村庄1300多户,用时10天全部完成签约。

B

600余党员干部进驻,打造“网格化”搬迁模式

3月20日召开动员大会,新兴庄村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全村159户居民的搬迁。“没想到工作推进这么快,村民们这么支持。”面对记者采访时,新兴庄村党支部书记单亦全感慨地说,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决策的科学与周密。

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搬迁工作,高密全市瞩目、群众关注,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在工作中,高密市改变过去镇街区单打独斗的做法,采用“大兵团”作战模式,组建高规格的搬迁指挥机构,将搬迁片区划分为13个大网格、64个小网格,调集39个市直部门和姜庄、密水、醴泉3个镇街共600多名过硬党员干部,建立起部门包靠、镇街为主、群众参与的“网格化”搬迁模式,形成了全市党员干部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促搬迁的强大合力。

“市里和镇上的干部日夜靠在现场,入户测量、政策宣传、帮忙搬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很难开展。”单亦全说,特别是针对政策吃不透的居民,包靠人员经常连夜入户做政策解释和思想动员工作。

搬迁推进如此之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去年年底开始,姜庄镇党委书记李梅就和镇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户、摸底排查,1300多户居民的底子她都了如指掌。作为姜庄镇的“当家人”,同时也是一名二孩未满三周岁的母亲,她用铁的原则和柔的方法,感化搬迁群众,保证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旗台二村80岁的村民杜继明因妻子重病一直在医院陪护,无法参与签约,对搬迁工作也缺乏理解和支持,村镇工作人员多次做其思想工作也未取得进展。为不影响搬迁工作进度和同网格的居民拿到网格签约奖励,李梅前往医院,长时间耐心地给他讲明搬迁政策,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深受感动的杜继明同意签约。

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单亦全带头在自家房子上落下搬迁“第一铲”,并做通本家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在动员会召开前一天,全部自行拆除房屋。通过他和亲友的带头,他们片区交出了3天内全部清零的满分答卷。

C

村民获得最大实惠,实现城里有房的梦想

搬迁工作一头连着项目建设,一头系着群众利益。如何拆出和谐、赢得民心,是搬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在搬迁之初,高密市委、市政府就把“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定为这次搬迁的基本原则,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搬迁相关政策,在房屋认定、补偿标准等方面“就高从宽”,只要政策允许,就给予群众最大的实惠。

旗台一村村民杜乐臻一家切实享受到了搬迁的红利。旗台一村整村纳入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去年年底,村、镇干部就多次入户走访征求他们对于搬迁的意见、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春节前他们就在高密市区租好了房子,为节后的搬迁作准备。

杜乐臻告诉记者,旗台一村距离高密市区不到10公里,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进了城。儿子成家时,他们很想在市区买一套房子,最终因经济条件有限没能实现,儿子一家留在村里生活。

“除了上下班距离比较远,我们更挂心孙子的上学问题。”杜乐臻说,他们家共有5间正房和4间偏房,测量房屋总面积250多平方米。根据他们的生活需求,最终选择置换一套140平方米的楼房,再加上车库、储藏室,补偿款最后还剩下13万多元。

搬迁工作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是前提,工作人员坚持“铁腕”办事,却也体知群众冷暖,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尽可能给群众最大的利益:帮群众算账,看怎么赔偿最划算;仔细测量面积,不放过一处角落。

此次搬迁范围内有53个养殖场,是养殖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离村进城,生活环境确实得到了改善,但养殖户却面临失去生活支柱的风险。这些,当地政府都想在了前头。针对搬迁后的畜牧养殖问题,高密市在姜庄镇西辛庄村规划建设占地96亩的高标准养殖场,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在集中签约的第一天,出现了居民抢先排队签约的局面,实现首日开门红。

D

群众自发成立“自拆委”,成搬迁“生力军”

以往搬迁,都是机关干部苦口婆心做居民工作。在高密仁和化工产业园搬迁过程中,500多名群众自发成立“自拆委”,成为搬迁“生力军”。“自拆委”成员不但自己带头搬迁,还参与到网格户中现身说法,帮助算大账、长远账,促其尽快签约。

66岁的程延友是旗台三村人,3月26日村里召开动员大会,25日他就提前签约开始搬迁。“工作组提前入户把政策都讲得很明白,晚签约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是签约早了有奖励。”程延友说,村子周围原本就有化工厂,离开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他和儿子一家一共可以换三套房子,搬迁政策比较实惠,按期签约,他家还拿到了2万元网格奖励。

程延友在村里威信比较高,不仅自家带头搬迁,他还加入了村里的“自拆委”,与工作组一起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像我们网格,仅用一天就完成了签约。”程延友对记者说,“自拆委”的成员本身就是村里的村民,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他们自己最关心,一些工作交给更了解村情民意的“自拆委”后,事情往往能更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动迁会召开前,许多居民早早将房屋腾空,以实际行动支持搬迁,呈现出“未开动迁会,群众先搬家”的新气象。

文/本报记者张振民周晓晴

图/本报记者张驰(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张文光,1931年生于山东高密。现为

张文光,1931年生于山东高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其绘画追求“画到精神飘没处,更...

高密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密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