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法治思维,创新服务方式,高密市法学会 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都镇强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王喜进 王 静
9月23日,在高密市子伦律师事务所、春杰律师事务所,“党建+智慧民调”律师实践基地的牌子格外显眼,不时有咨询法律业务的人员进出。在这里,每天都有专业律师为大家提供法律服务,前来咨询法律业务的人们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满意的答复而归。这里已经成为该市“法助民生”工程的亮点品牌。
为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高密市法学会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律师协会”做法,通过“党建1234工作法”,在全市律师行业设立了5个党支部,覆盖12家律师事务所,实现了律师行业党组织和律师行业群团组织党组织“两个全覆盖”,配套落实制度,规范队伍建设,凝聚起了行业力量。实行“一支部一品牌,一党员一面旗”机制,探索“微+”智慧平台建设,在党员律师模范带动下,律师团队通过微信群、网络视频调解等,在线解答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打造“指尖上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已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60余次。
高密市依托法律服务诊所,加强了“品牌调解室”建设,充分发挥党员人民调解员的“头雁”作用,带动广大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参与矛盾排查,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其中,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河崖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凤调愈顺调解室”,在党员负责同志的带动下,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法律服务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德法大讲堂”“法律援助在行动”等活动20余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与此同时,高密市法学会坚持“融合化、实体化、信息化、专业化”原则,不断深化基层法治服务,在全市交通事故、消费维权、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建设行业纠纷5处调解中心推动设立行业法律服务诊所,并严格按照场所、制度、流程、人员、簿册“五个明确”,利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派驻各调处组织的人员力量,实现行业优势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提升纠纷化解能力;整合行业内的资源力量,建立专业调解团队,对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集中“会诊”调解,调解不成的,引导进入法律程序,对接市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利用中心力量,对纠纷进行繁简分流、快速处理,提升了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密市顺应“互联网+”趋势,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平台和“智慧凤城”APP等,与三级法律服务诊所进行互通互联,有效利用资源,对各类矛盾纠纷梳理分析,提前介入,公正调解,精准施策,将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一线和萌芽状态,对行业内“息访维稳”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调处行业纠纷90余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高密市法学会在密水街道南关社区的方圆美墅小区,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园(法治家园),以小区的休闲长廊、景观石、宣传栏等为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法治宣传。在党群驿站设立法律服务诊所,整合网格长、社区民警、法官、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对社区、村居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定期“会诊”,开展普法宣传等。今年以来,该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共解答群众咨询80余人次,提供法律服务40余次。
高密市法学会还设立“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解忧堂”,整合社会新阶层中的律师、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定期到小区值班或通过“法治在线”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疑释惑。在小区楼道入口均设立普法版面,开展未成年保护、婚姻家庭、物业管理等宣传,发放普法小手册,真正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提升了干部群众学法、用法水平。
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目前,高密市15个镇(街、区)已建设“法治家园”25处,29个中心社区已全部建设法律服务诊所,其余社区实现了“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去处,社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9月26日讯(记者秦国玲)9月23日,中国科协国防科技全国学会党建强会山东科普行活动启动仪式在高密一中举行。科...
高密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