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的文学乌托邦

芜湖日报 2018-06-13 01:20 大字

福克纳出生于十九世纪末美国密西西比望族,支配家族现象力的人是福克纳曾祖父,兼种植园主、军人、政治家、作家于一身。福克纳9岁就有一句口头禅:“我要像曾祖父那样当个作家。”

证明福克纳没有吹牛是二十年后,首部长篇《士兵的报酬》正式出版。这也擦不掉福克纳爱吹牛的历史,比如他二十岁离开家乡参军,瘸着腿回来,说自己在战场上被德国人打伤了。事实是,瘦小的福克纳连体检第一关都没过。谎言总有昭白的时候,福克纳并不在意,他说世上所有的作家都是从撒谎开始写作的。福克纳还爱喝酒,从15岁开始喝了一辈子,喝到醉醺醺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喝酒误事,比如喝多了躺在暖气片上烫伤到植皮,可是酒精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全了福克纳。酒醉的快乐姑且不言,如果没有酒精,很难想象他的意识流,他的多角度叙事,他在邮票大的地方建立约克纳帕塔法王国。福克纳说:“从《沙多里斯》开始,我发现我那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值得写,而且不论我多长寿也不可能把它写完。”说实话,清醒的人干不了这事儿。

福克纳一生共创作19部长篇120多部短篇,其中15部长篇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故事发生地都是以家乡密西西比奥克斯福为原型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由此命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虚构地之一。小说家的故乡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乌托邦,无论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贡多、保奈尔的米格尔大街、杜拉斯的湄公河岸、萧红的呼兰河、沈从文的湘西……一旦把现实的地域变成小说中的故乡,这个文学的故乡,比现实的故乡更有生命力,没有什么比虚构更能抵达真实。

福克纳的传记作者达维德·敏特认为福克纳比同时代任何一个美国作家都更具有一个地区的乡土性,他把福克纳叫做“我们伟大的乡下人”。可是和大多人对于故乡的深情款款如此不同,《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这个伟大的乡下人在小说中冷漠得像个杀手,轻浮得像个花花公子,而且缺乏道德感。

莫言说福克纳教给他一种对世界的奇妙的感觉方式;余华则以福克纳为师傅,师傅传给他一招绝活:如何去对付心理描写。福克纳最为著名的长篇是《喧哗与骚动》,以四个人的视角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多视角的创作方法,动用一切感官将文字呈现出来前,以视觉写听觉,以嗅觉写视觉,与乔伊斯、伍尔芙遥相呼应,也和乔伊斯、伍尔芙一样强烈地刺激了国内固守多年的比较单一的传统叙事手法,开启了中国作家的意识流。所以国内文坛一直有一个观点,到目前为止中国未曾出现一个真正的意识流作家。拷贝不作数。

拷贝福克纳的意识流,也不由自主要拷贝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太有个性,太奇特,我们以为形似是达到神似的捷径。通常来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选词用句以及文字组合习惯,尤其是成熟度较高的作家,给文体打上专属烙印。福克纳的“马拉松句子”苦了译者,也苦了那些模仿他的后来者。真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长及整段的句子,能力稍逊,容易搞成为露脸而露了腚。

福克纳有句名言:真正的作家谁也阻挡不了。多角度去读这句话:可以理解成真正的作家,只受自己内心驱使;也可以理解成真正的作家,自带羽翼,不被束缚无法扼杀;当然还可以理解成,如果你不是真正的作家,你写得再多也没有用。

真正的作家,即使他只有一个邮票大的地方,也足以建成自己的乌托邦。莫言受《喧哗与骚动》的蛊惑,跃跃欲试去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后来山东高密东北乡落成。余华多年后到奥克斯福转了一圈,断言他师傅即使说奥克斯福像张邮票,还是在吹牛,因为奥克斯福比邮票还小。但是扎根于大地的人永世长存,这是对真正的作家而言,自带羽翼的人,真不多。

唐玉霞

新闻推荐

这些家长误区你有吗

教育上的错误像配错了的药一样,后果都是严重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

高密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