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出来的浓浓年味

潍坊日报 2018-02-22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孙孔嘉

年俗文化产品能唤醒我们对春节的永远记忆。在高密市聂家庄,自幼就喜欢捏泥巴的聂鹏,18岁时毅然选择了以泥塑为职业,成为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二代传人,也是村里最年轻的泥塑艺人。“经过取土、制坯、着色、晾干等十几道工序,一只活灵活现的‘叫虎\’就诞生了。”聂鹏用泥巴将“年俗”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春节期间,聂鹏拿着刚做好的泥老虎,一边比划一边说:“在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快捷与便利时,人们可以选购几件年俗文化产品,或装饰家居,或馈赠亲友,为春节增添一点年味。”

聂家庄共280多户,目前只有11家还在做泥塑,而且大多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艺人,年轻人几乎都不感兴趣。如何让更多人喜欢泥塑,让400多岁的“泥玩意儿”重新焕发生命,成为聂鹏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父亲帮助下,他不断钻研练习,在祖辈的传统方法中加入了很多创新元素。

“这款泥老虎跟以前大红大绿、形象威严的传统老虎不一样。”聂鹏指着一个刚创作完成的泥塑说:“这只老虎充满了卡通气息,更萌更可爱,在网络上非常受年轻人喜欢。”他还将泥塑与当地的剪纸、扑灰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增加样式,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年轻人脑筋就是活泛。”谈起儿子的创新,跟泥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聂臣希很感慨。他由衷地说:“泥塑的确需要创新了,不能光吃老本。”

为了让聂家庄泥塑打破区域限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指导下,聂臣希父子成立了集制作工艺参观、旅游纪念品购物为一体的泥塑作坊,并与青岛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非遗”实践基地。在聂鹏眼里,民间艺术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他认为,走进校园,可以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泥塑。“有了专家和大学生的直接指导,泥塑可以更好地推陈出新,民间艺术也会真正发扬光大。”聂鹏说。

现在,聂鹏已经把小小的泥塑做成了大生意,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去年各类泥塑销量大约3万个,年收入30余万元。”谈到新年心愿,聂鹏说,他并没有满足于“小天地”。“我希望将来的聂家庄泥塑能形成一个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各家各户按照一定技术标准统一生产,形成合力,这样‘小泥巴\’才能真正走向大世界。”

新闻推荐

莫言:别拿编剧不当艺术 剧本首先应是文学艺术作品

莫言东方IC资料现代派剧作家未必能给自己作品以明确解释,这是其张力特别大的原因,至于这类作品能否留下来,我很怀疑,而莎剧那样的经典再过数百年必然还在上演我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小说,但1978年开始写...

高密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密,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