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跟随麦客尝尽酸甜苦辣

潍坊晚报 2016-11-06 00:00 大字

2014年三夏期间,潍坊的高密、诸城、寒亭、坊子等县市区的农业合作社派出多个小麦收割队,驰行千里,奔赴湖南、河南等小麦主产区进行收割作业。我和韩镇主任跟随麦客们,全程记录他们收割小麦的过程。整整一周多的时间,我们克服了没地儿睡、没条件写稿、多区域来回奔波,高温天气下体验麦收等种种困难,完成了一篇篇采访稿件。如今,已经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但当年的麦客生活,依旧如电影一般历历在目,成为我记者生涯中最精彩的回忆。

驾车远行千里路奔赴许昌当麦客

2014年5月26日中午,时任时政部副主任的韩镇找到我说,有一个采访任务,需要跟着高密宏基农业合作社的麦客们赶赴河南,采访麦收,大约需要一周到十天左右的时间,问我有没有兴趣和他一起去采访。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采访的目的地是河南许昌,时间是5月27日。我回家简单收拾了一点衣物,买了点吃的,一晚上既兴奋又忐忑。

5月27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我和韩镇主任会合,开车前往河南,驾车行驶了近十个多小时,当天晚上7时许,到达许昌。

5月28日上午8时许,我和韩主任及福田雷沃重工的工作人员从许昌动身赶往鄢陵县,原定计划是直接到鄢陵县大马镇议台村,跟高密市宏基农业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肖振营碰面,由肖振营带路,前去跟农机手们会合。当天上午10时许,我们一行终于赶到了鄢陵县境内,不过找大马镇议台村却遭遇了重重波折。由于地里位置偏僻,而且都是乡间小路,通过GPS导航系统没法顺利找到正确的道路,只能边走边打听。就这样一路摸索,在路上走了一个半小时,终于找到了鄢陵县大马镇议台村。可到了村里却得知,肖振营临时有事,已经回到了鄢陵县城。

没办法,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往鄢陵县城赶,路上才知道是当地经纪人家里出了点事,计划临时改变了。我们在鄢陵县城肖振营住的旅馆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外出办事归来的他。经过商议,肖振营决定带我们去离鄢陵县城不远的张桥镇邓李庄村采访,那里有几位农机手。在异乡的我们又迷路了!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邓李庄村。

到了邓李庄村,我们发现收割机并没有下地作业,原来麦子还没熟,农机手只能等着。

从上午8时一直到下午3时,我们一直奔波在路上,采访的第一天就遇到如此多的麻烦和困难,这让我对未来的采访心生忐忑。麦收没开始,稿子没着落,我们心急如焚,经过和韩主任商议,麦客遭遇的波折,同样是采访的一部分,于是来到河南的第一篇报道就这么诞生了。

驾驶室里体验高温作业,难以坚持狼狈逃走

5月30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了鄢陵县干热风橙色预警,鄢陵最高气温达37℃。当天,我和韩镇主任来到许昌市鄢陵县只乐镇小东村,来自高密的农机手孙世杰驾驶着收割机,已经开始在麦地里作业了。即使安装了风扇,驾驶室里的最高温度依旧接近38℃,由于收割机数量不够,孙世杰从早上7时开始一直到下午2时,除了中间有一次出驾驶室小解,一直在工作,水米未进。

当天下午3时许,外围的采访基本结束,我决定到孙世杰的驾驶室里去体验一把高温割麦子的感受。副驾驶座上,堆满了孙世杰从老家带来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在许昌期间,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他的床。踏进驾驶室,感觉就如同进了一个大蒸笼,此时麦地里的温度是35℃,驾驶室里温度还要高。我在里面呆了不到三分钟,已经满头大汗,难以想象,此时孙世杰在车里已经连续工作了近8个小时。

收割机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幅度晃动,汗如雨下加上收割机颠簸不堪,我感觉头晕的厉害,有点想吐,可孙世杰却泰然自若。他说,并不是他不怕热不怕颠,而是必须咬牙坚持,否则奔波千里,就等于做了无用功。

麦客的辛苦,不亲身体会,真的难以感同身受。跟着农机手在驾驶室里呆了20分钟,我实在支撑不住了,衣服全都湿透了,车一停下,我迫不及待的逃出了驾驶室,韩镇主任为我拍摄了一张“狼狈”的照片,现在还留存在我的电脑里。

麦地里争分夺秒写稿子,成了蚊子嘴中美食

为了节省时间更好的采访孙世杰夜间收割小麦的情况,我和韩镇主任决定用随身携带的电脑在麦地里写稿,一处水泥井的井口成了我俩最理想的写稿场所。

那一天是写稿任务最重的一天,要写六千多字的稿子,还要从拍摄的几百张照片中遴选出可用的片子,可此时电脑自带的电池,仅仅能支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是我从事记者职业三年以来最尴尬的一次写稿经历:来不及吃饭、来不及冲洗满身的麦糠灰尘、也来不及擦拭身上的汗水,还要忍受着身上针扎般的刺挠。

下午6时20分,我们俩商议出了当天稿件的主题和各自负责的部分,就地坐在井边开始工作。我俩争分夺秒地敲打着键盘,连厕所都顾不得上,一心争取在电脑的电源耗尽前把稿子写完。

7时50分许,天已渐黑,电脑散发出的亮光格外扎眼,吸引了成群的蚊子。一直忙活到快8时,终于完成了稿子,照片也整理好了,我们俩相视一笑,松了一口气,此时才惊觉,全身都已经被蚊子叮出了无数个大包,瘙痒难耐。

完成晚上的采访任务,我们赶回了鄢陵县城,离开的时候天空中已经下起了雨。第二天凌晨1时30分接到消息,由于担心下雨割不了麦子,当地不少麦农无论如何要收麦,孙世杰他们一直干到凌晨1点多,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中间只吃了两个鸡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我第一次踏上许昌的土地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句词,作为汉魏古都,许昌历来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而在1700多年之后,这里成了麦客的必争之地。许昌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三夏期间,都会有无数麦客千里迢迢从全国四面八方赶赴许昌,来自潍坊的麦客是其中的主力军。

2014年5月27日至6月2日,我跟着麦客在许昌呆了七天,尝尽了酸甜苦辣。这帮麦客第一站其实打算去南阳,但南阳已经被外地的收割机占满,他们果断调头去了许昌。跟着麦客走了这一路,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麦客们所做的计划往往都是徒劳的,他们得听从天气的安排:老天下雨,割不了;收割机太多,抢不了;小麦没熟,不能割。等待的时候要承担着巨大的损失,工作的时候要忍受着酷热、饥饿及连轴转的辛苦。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叹息的其实只是我这个旁观者而已。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那一个个麦客的身影,心底是满满的充实和感动。再提到许昌,我脑海中最先闪过的不再是三国,而是这一群我最难忘的老乡。本报记者赵春晖

新闻推荐

官河公园故乡情

◎吕熙祥我的老家是高密市阚家镇狄家屯,年轻时考学出来,就一直工作在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最近,老家的亲戚朋友过来,常向我提起家乡的变化,尤其镇上在村边建了官河公园,河边立了一尊...

高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密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