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消灭污水直排:困扰下的艰难前行

潍坊日报 2014-11-21 15:28 大字

□本报记者付生

通讯员孙鹏

当延续了上千年的农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后,以前罕有人想的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3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全市范围发起了“三八六”环保行动,加快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潍坊。其中,有多项内容涉及到农村,消灭农村地区的污水直排现象就是重点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地严格按照行动要求,在问题中摸索前行,在困难中全力突破,农村消灭污水直排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62个建制镇中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的达到55个。

困扰一:

乡镇污水处理厂多由各镇政府自行筹集资金运行管理,受财力限制处理厂日常运行费用尚无有效途径解决。

日前,记者随风筝都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到高密等地进行了采访。记者发现,虽然成效突出,但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新的困扰也在出现,善始善终,任重而道远。

在高密市柴沟镇,记者来到一座建成不久的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柴沟镇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魏金平介绍说,这个厂子2011年开工,按照一级A处理标准设计,共两期工程3000吨处理能力,现在一期1500吨已完工,正处于试运行阶段。

虽然是试运行,但魏金平坦言,压力已经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运行费用投入太大。“我们是直接从镇财政出资负责处理厂的运转,每年50万左右,负担比较重。”

污水处理厂是消灭污水直排的核心。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等薄弱环节的环境保护,潍坊市采取了众多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各项环保工程及设施的上马。

就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来说,潍坊市明确规定: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地方就严禁工业企业落户,推动各地纷纷加快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环境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4年1—7月,全市污水处理厂共计处理污水2.6亿吨,消减COD8.7万吨。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相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多数乡镇污水处理厂因为规模小等原因难以引起市场投资方的兴趣,多是由各镇政府自行筹集资金建设和运行管理,资金筹措难度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存在配套排水管网跟不上、日常运行经费缺少有效保障等问题。

高密市市政管理处主任管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1500吨的污水处理厂要680万元,加上管网配套差不多就到了1000万,再加上每年50万左右的运行维护费用,财政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特别是污水处理费的收缴,本应是谁排污谁掏钱治理,但因乡镇层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收缴支付机制,污水处理无钱可用,只能从乡镇财政支付,经济实力强的乡镇还好说,实力一般或弱的财政压力非常大。”管利说。

不独于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在潍坊市很多地方,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因资金的问题,严重滞后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问题仍然较重。

对于这种情况,记者了解到,目前潍坊市有关部门正督促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乡镇的财政专项补贴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化主体,通过BOT、PPP等多种模式拓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筹措渠道,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费用。

同时,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如高密市等地,则直接从市财政出资负责辖区内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管网配套及运行费还是由各乡镇自行解决。

困扰二:

农村地区面积大居住分散,排水管网配套严重滞后,造成污水收集难度较大,污水处理厂长期“吃不饱”,难以稳定运行。

相对于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吃不消”,潍坊市大多数乡镇污水处理厂却存在着“吃不饱”的现象。

造成原因很多,主要是农村地区居住分散,难以完全实现管网配套,把所有的污水都收集起来;再就是农村地区的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数量相对较少。

在柴沟镇污水处理厂,魏金平对记者说,现在的柴沟镇是由原先的4个乡镇合并成的,有124个村庄,面积大范围广、地形复杂,如果全部铺设管网,现在的条件难以实现。所以,他们只把主镇区和工业园区铺上了管网,同时尽可能把工业企业迁入工业园区。

“但即使这样,我们的污水入厂量也远远低于原设计标准”据魏金平介绍,柴沟镇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建设是1500吨,但试运行以来入水量每天只有800吨左右。

“虽然水量减少,但设备运行及工艺流程不能减少,造成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按照1500吨处理计算,每吨成本也就是0.8元,按照实际入水量计算每吨却达到了1.3元。”魏金平说,他们现在也很无奈,明知道运行负荷不高,消耗很大,但还是要坚持运行下去。

对于这种情况,有着8年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经验的管利告诉记者,很多地方的乡镇污水处理厂都存在这种情况。他们为此进行了思考,正在按照分类推进的办法,积极探索实践,力求有所破解。

一类是靠近城区的乡镇,全部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管道,纳入城市污水处理体系。另一类是有大型企业的乡镇,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依托大型企业的自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捎带”式作业。剩下的,也就是两不靠的乡镇,则在适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推广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替代污水处理厂的可能性。

但管利表示,遇到的问题同样很多,如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只能处理生活污水,无法处理工业污水等等,“我们也是如履薄冰,就怕一个决策失误,反而带来更坏的影响。”

困扰三:

虽然污水处理达到了一级A标准,但仍达不到地表水质量标准。

水环境的好坏,对老百姓来说切身感受的是其生活环境之内的水体。

这类水体主要是地表水,而评价地表水质量好坏的标准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这一标准将地表水划分为Ⅰ类-Ⅴ类,以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COD为例,这个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中规定COD大于40毫克/升就为劣Ⅴ类水。

这就会产生一个尴尬的局面:虽然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已经达到了现行最高档的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后COD排放浓度达到50毫克/升,但仍然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水质标准,如不采取其他措施,河流断面水质仍然难以达到控制标准要求。

高密市环保局局长石寿林告诉记者,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主要是采取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栽种芦苇、茭白、香蒲等对各类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的水生植物来进一步净化污水。

“但这一情况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投资大、湿地建设地段的特定性等,所以现在湿地建设基本都是用在市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旁,乡镇一级的还没有。”石寿林说。据了解,为高密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的北胶新河湿地,20万平米的面积,花费近9000万元。

在高密市姜庄镇旗台社区新建居住楼区旁,一座200吨处理能力的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发挥着作用,居住区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被输送到这来,在经过“厌氧”、“耗氧”等工序后,处理后的污水标准达到了一级A标准,然后再通过管道排入小康河。

姜庄环保所所长伏剑伟表示,这样的标准同样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一定差距,但对于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来说,工艺已经是最高了,好在小康河有湿地建设,处理后污水会通过那里的湿地进一步净化、提标。

但在柴沟镇污水处理厂,因为污水处理厂附近只有一条断流了多年的小河沟,除了雨水,污水处理后的中水是唯一水源,即使财政能力解决了,自然条件也难以达到建设湿地的标准,配套湿地建设只能作为后续规划,择机而行。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曾长期处于空白阶段,在短短的几年或十几年内补上这段短板,除了加快环保工程或设施建设外,还需在体制机制上更加理顺,进一步构建完善“治、用、保体系”,提升水环境质量水平。

新闻推荐

吴宗海:常存善心成善举 ◎十几年如一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捐款捐物达五万元◎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被誉为税务部门“爱心大使”

高密市国税局干部吴宗海,工作上爱岗敬业、成绩卓著,生活上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尤其是他十几年如一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捐款捐物达5万余元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税务部门的“...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