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戏剧的早期实践片段﹙下﹚

青岛早报 2022-03-26 05:35 大字

■臧杰

在学生戏剧运动兴起之前,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的创建者——宋春舫的褐木庐已在福山支路奠基,立基的时间为1930年3月10日,褐木庐的命名,源自三个戏剧大师——高莱依(Corneille)、莫里 哀 (MoliMière)、拉辛(Racine),其间,致敬的意味不言而喻。褐木庐的藏书更是宋春舫二十年来“辛苦搜求”所得,均为戏剧类书目,计有三千余册。

前清秀才宋春舫的“戏剧改良”

浙江吴兴人宋春舫是晚清的末世秀才,15岁中试,1910年18岁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赴欧洲留学,先是到巴黎大学,后多方游学,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完成了学业。在欧洲期间,宋春舫常去剧院,不仅穿晚礼服,还要乘坐马车。1917年宋春舫回国后,曾在圣约翰大学、清华学堂等校担任教授,讲授欧美戏剧及戏剧理论。1918年10月,他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发表了《近世名戏百种目》,为“戏剧改良”提供了完整的西洋戏剧借鉴目录。

1924年,宋春舫因意外堕马受伤,感染肺结核。医生建议他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他遂辞掉教职专心到青岛海滨疗养。

在青岛,他最初落足于青岛观象台,帮助蒋丙然创建了青岛气象台海洋科,1928年9月还在青岛撰写了《战后法国戏剧的复兴》一文。

褐木庐建成后,宋春舫于1931年秋末在青岛完成了独幕剧《一幅喜神》,并在《人世间》第16期发表了《褐木庐藏戏曲书目自序》,文中说:“去岁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聚书其中。今春复辞青市参事,扃户写目,匝月乃竟。盖二十年来,辛苦搜求,所获不过三千余册,财力不足,闻见有限,无足怪也。犹幸所藏,仅限一类,范围既隘,择别较易,即此区区,已为难得。 ”

《一幅喜神》青岛剧作的“开始”

《一幅喜神》是宋春舫写的第一部喜剧,剧中让一个博古通今的大盗,去偷一个赝品满门的富丽之家,大盗大失所望,而起先还怕深受劫掠的主人,开始害怕作为收藏家的名誉受损,故以死相求要求大盗带几件东西,大盗也怕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为救人起见,找来找去,终于在假的唐伯虎仕女图下找到了一张李文端的《喜神》……

《一幅喜神》显然隐含了宋春舫对附庸风雅的世风的嘲笑。引伸看,即可感受到在文化激进的现实下,对文化传统另一个向度的反思——人们在时髦中行进,却离着传统的真实越来越远。而这种思考,对一个留洋多年的“新青年”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也让人些许看到了宋春舫作为“前清秀才”的印记。

《一幅喜神》后与《原来是梦》《五里雾中》结集为《宋春舫戏曲集第一集》,由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年9月27日在青岛写就的序言中,宋春舫说:“《一幅喜神》是在民国廿一年正月出版的,恰好在九·一八~一·二八之间,从我个人方面,这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一件事。那时我在青岛,费了一星期之久,才把剧本写完。往常听人说‘NoelCowarcl的写剧,无论歌剧独幕剧或三五幕剧,只须四五天便可缴卷。 ’如此说来,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

这出戏的酝酿远没有这么轻松——“《一幅喜神》在我的脑筋里(连那写剧的一个星期当然也算在内)足足有盘旋了有七八年之久,八年中共写了四十六页,每年只写六页,如果论量而不论质,那这写剧真太不值得了。 ”

直至写完后,他才有所欣慰:“可是无论如何,《一幅喜神》出版以后,我却如释重负,恍惚数年险症,居然药到病除。 ”

这般“用力”,足见宋春舫对这个短剧的重视。尽管只是个独幕剧,但它所反映出的文化自觉是极鲜明的,也有别于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可以说,《一幅喜神》的诞生,也使得青岛的剧作,在经历了光明剧社的自励尝试后,有了一个更为标准的开始。

国立山东大学的戏剧运动

1934年,洪深经梁实秋的力荐,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

1916年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瓷工程的洪深,系1919年转学哈佛大学改学的戏剧,1922年学成后回到上海,成为戏剧电影领域的改革者。

洪深在戏剧领域的重要作为,是通过参与上海戏剧协社的舞台实践革除了文明戏的弊端,推行男女合演、引入文学剧本、导演制和编排体系;在舞台设计上,推动了箱式立体布景的应用,强化了灯光在舞台的作用;甚至包括“话剧”的命名均系由他提议,在田汉与欧阳予倩的共同支持下得以广泛流布。

自1924年起,洪深同时涉足电影业。1925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7年,当美国发明有声电影后,他即受托去美国订购有声片器材并聘请技师,在引进有声电影技术的同时,执导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洪深的到来,加上一度有戏剧致力愿望的赵畸,也使得国立山东大学的戏剧运动如箭在弦。

1935年1月24日,《青岛时报》刊发了《山大组织话剧社已筹备就绪 赵畸任导师》的消息。文中说:“山东大学学生对于戏剧具有兴趣者,因感同学多埋头读书,向乏课余之活动,爰发起组织一话剧社,假艺术之陶铸,增联友谊之机会,筹备以来大致业已就绪。闻该社现已敦请赵校长,及外国文学系主任洪深担任指导,并积极征求社员,以期发展,并将该社各部工作人员名单,附录于后。导师,赵畸、洪深;总务部,吕彦俊、任树棣、张季候、李世昌;研究部,张世和、徐连彭、陈自忠;布置部,张厚佩、王孝、汪昭武;化妆部,谢咏华、杨文衡、萧庆恒;表演部,胡淑华、高鸿翥、李惠淑;宣传部,柳乃瑞、金耀奎、郭良才。 ”

1935年5月24日、25日,山东大学话剧社在校礼堂公演,“剧情为寄生草”,首日演出只招待校内同学;第二日招待职员,兼售门票100张,每张洋三角。

戏剧艺术的改革和现实意义

1935年10月29日《青岛时报》再度刊出消息,披露《山东大学成立戏剧团 由洪深担任执导 定于明年元旦公演》。徐中玉、汪昭武、黄秀峰等新名字出现在剧团名录中,文中称三校舍的机关楼已被列为研究室,1936年元旦,将公演毕业生柳乃瑞的独幕剧《一兵士》。

《一兵士》的剧作者系昌邑人柳乃瑞,他原名柳即吾,1931年入国立青岛大学,曾在外文系跟随周学普做过外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是《刁斗》文学社的核心成员,他对叶芝的戏剧作品曾有深入研究。 《一兵士》是其由研究到创作的尝试。

而初次公演的有关“剧情为寄生草”的戏剧,则由洪深提供剧本,该剧改译自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文剧名《少奶奶的扇子》,亦曾刊载于上海戏剧协社印行的《剧本汇刊》,是洪深1924年在上海引发过轰动的作品。

洪深自己对这部戏所实现的改革意义一度颇为满意,认为无论是“表演的动作与发音的技术,处理布景、光影、大小道具的技术,化妆与服装的技术,甚至广告宣传的技术……都获得了相当满意的实践了。”是剧的内容,洪深意在影射上海的租界中交际花、投机商和寄生虫的无聊生活。剧中的许多处置使用了更地缘化的手法,比如少奶奶觉得自己误会了丈夫后,就提议去青岛游玩,“青岛有山有水,一年四季,青的是草,红的是花。”

洪深在国立山东大学开设的课程,除《英文》《英国文学史》外,还有《戏剧选读》《莎士比亚》《戏剧概论》等与戏剧紧密关联的课程。一如他的改编策略,洪深的戏剧路径和讲学方法,都会与现实有很直接的对应与关联,这也使得他的戏剧课生动、活泼,有助于广大学生领悟戏剧艺术的现实意义。

图片由作者提供 (注:本文为作者新著《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节选,略有改动。 )

新闻推荐

停课不停教 线上共成长

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为切实保障全市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潍坊市教育系统积极行动,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将线下...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