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驻校老师的抗疫散记
“这场面,不遇见,你不会懂我们的热烈和滚烫……”3月16日,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吴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写下这么一段话。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3月14日晚,根据学校党委紧急部署,潍坊学院第一批驻校教职工陆续抵达学校,吴明作为其中一员,开启了一天24小时全天候驻校抗疫。
“今天德才院长淘来了两个陈年松木床板”“金友还没吃晚饭,药盒摆满了办公桌”……吴明在散记里真实详尽地描述了潍坊学院教职员工的战“疫”过程。简单优美的文字给人无尽的力量与温暖,彰显出潍坊学院教职员工不畏艰险、勇于作战的英雄本色。
这是一个怎样的战“疫”群体,或许能从吴明的散记里找到答案。
2022年3月14日
这几天,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位于潍城的安顺校区三天前已经开始封闭管理,白浪河上潍城与奎文之间的大小桥梁已暂停通行。早晨醒来,妻子慧告诉我,昨晚11点同事川来电话,说对面小区已连夜封控。气氛愈加凝重起来。
上班第一时间有消息传来:潍大花园对面一路之隔的居民区有状况。渤海路虽宽,但一下子感觉病毒是离我们这么近。
初春傍晚,6点已黄昏,天灰蒙蒙的。学校接到上级通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今晚11点开始启动封闭管理。学校主要负责人带头,中层干部及学生辅导员等一干人员第一批驻校,临时不安排床铺,自带被褥,值守地点在各自办公室,首轮14天,不进不出,全力保护健康安全。
慧匆忙帮我整理铺盖卷、行军床、换洗衣物、洗漱用品、日常用药、咸菜水果等等,边收拾边嘱咐,颇有送夫出征的悲壮。
办公室两位年轻女教师很是让人感动,电话通知她们之前就想到她俩孩子小的小,上网课的上网课,怎么可能抽身?可电话一打过去,得到的答复竟都是:“没事,我去!”语气中带着斩钉截铁的决绝和大义凛然的英勇。
晚上9点半,把行李放进后备箱,坐在车上,给住在隔壁状元府小区的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出乎意料地说了句特别激励的话:“我不出门,你放心吧,这时候干部不去,谁去?”
从小区出来转过东风街,学校大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长的车队,车灯闪烁,依次等待检测入校。党委一声令下,全体党员干部毫无怨言,打点行装,逆行而来,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一起守护这人口密度最高、最活跃的年轻生命群体。瞬间,觉得能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而伟岸、而崇高、而英雄起来!
这场面,不遇见,你不会懂得我们的热烈与滚烫……
2022年3月15日
昨晚,行军床上网兜式的铺设实在容不下我庞大的躯体,今天德才院长(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德才作者注)淘了两张陈年松木床板,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个下午,傍晚消了毒,然后用两个单体沙发对立支撑起来,铺上被褥,成了最具战时意义的高档“沙发床”。
晚饭后,给金友(潍坊学院后勤服务处副处长王金友作者注)通话,忙得有好几天没见面了,想去见见他。尽管同在校内封闭,没几步距离,竟不如当年在安顺校区上班时的如影随形、不离左右。春节前,金友二十多年的糖尿病发生了并发症,那日他自己驾车去医院急诊室装上了支架。从出院到现在,全家人都小心伺候着,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每天服用的近10种药物,都是他爱人按时按点按份按量递到他手里,以温开水送服。现在封闭隔离,夫妻分居,不知他该怎么办。
到金友办公室时,他还没吃晚饭,边吃边跟我讲一天的忙碌,全员检测、学生分流,统计上报、医护安排、领导会议、应急预案、日常就诊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办公室的茶几上摆放着从家里带来的水果黄瓜、西红柿,就地铺设的床垫上堆满了各种衣物和干净的被褥,办公桌上陈列着八九种药盒,每个药盒上都用笔清晰地写着“27天,28天,22天,早饭后,晚饭后,睡前8:30”等字样。
这时他爱人又打电话过来,嘱咐他一定按时服药。我心里一阵酸楚,偷拍了张照片,一个人离开了。
在朋友圈发了那张偷拍的照片,好多朋友发来问询。金友平时不大看朋友圈,我提示他看一下,免得日后追究我“未经本人允许”。
直到深夜,才看到他在我朋友圈的留言“京沪莱”(昌邑话:净胡来)。
2022年3月16日
校园外的无症状感染者还在增加。市卫健委发布,截至下午4点,全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例,均在潍城区。
随着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未见异常,校内紧张的节奏有所舒缓,渐渐步入一种新常态运行模式。工作按部就班,该核检的核检,该网课的网课,该开会的开会,该维修的维修。工会在办公楼8楼开通了乒乓球室,人事处开始着手登记第二梯队的驻校教师,组织部、团委号召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志愿者队伍……晚上有灯光的地方,学生们开始了体育锻炼。
门前的樱花似要绽开花蕾,楼前的垂柳已绿意飞扬。站到齐贤楼3楼平台望过去,一眼就能看到我的大学老师周中堂二十多年前栽下的两株白杨。早晨经过的时候,我特意目测了一下,足有一人怀抱了。树干高耸,树冠舒展,不偏不倚,亭亭玉立。
如今大树已参天,人却已作古,睹物思人,感慨良多。曾以为,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师是营盘,学生才是兵。今天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们老师也是这营盘上的兵,我们从周老师他们那里接过这营盘,我们的后继者又将我们像流水一样送走。我们今天日夜坚守的正是一代代潍院人苦心经营的地盘,多年以后,这地盘上也会记录下我们今天的足迹、抗疫的故事。
是啊,育人栽树,树木树人,十年百年,不过刹那之间。周老师一生没有多少朋友,除了囊中之书,便是园中之树,一个是他日夜耕读的精神沃土,一个是他亲手培植的绿色家园。他的学生,他的学校,就是他的疆土,就是他的江山。老一辈人心里更清楚,只有守得住它们,才能看得见未来。
春夜有雨,润物无声。路灯下,白杨树蓬勃的枝桠如臂膀一般伸展过来。
老师,我懂了。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田清春综合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常方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公安民警、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
昌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昌邑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