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走访蔡家栏子起义发生地
蔡家栏子起义纪念碑4月22日,小雨淅沥,位于村东北的蔡家栏子起义纪念碑显得高大肃穆。
纪念碑碑体坐北面南,碑高19.38米,碑宽1.27米,象征“1938年1月27日蔡家栏子起义的日子”。碑身正面刻有“蔡家栏子起义纪念碑”九个烫金大字,碑基正面镌刻着“一九三八,国难深重,日寇铁蹄,践踏齐鲁……第七支队,打响枪声……跟党前进,复兴中华的字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全省各地分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1938年1月初,日军侵入潍县,鲁东工委决定尽快组织武装起义。经研究决定,潍北各股抗日力量于1月27日天亮前集结于今天的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的蔡家栏子村进行整编。
“村北是大片的芦苇滩,便于集结、隐蔽和活动。”62岁的村民李玉祥介绍说。27日拂晓,各起义分队先后赶到蔡家栏子村,并在村中竖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大旗,张贴了布告,宣告第七支队正式成立。
第七支队建立后,在蔡家栏子村用3天的时间进行了整顿训练。随后,部队在潍北、昌邑一带展开了游击战。1938年底,部队奉命抵达鲁南,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从此,这支迎着抗日烽火揭竿而起的人民抗日游击队,跨入八路军正规部队行列,成为活跃在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加起义的约300人,俺村有2人参加,查阅相关资料留下名字的仅89人。”村支书张瑞敏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名字就镌刻在纪念碑北面一处墙体上。
除了起义纪念碑,在蔡家栏子村还有一座烈士纪念碑,为的是纪念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蔡家栏子村牺牲的13位革命烈士。“烈士纪念碑是由俺村出去工作的一名村民出资、在家的村民们出力,于2008年修建的。”张瑞敏介绍说。
岁月变迁,初心不改。过去,无数革命先烈冒着枪林弹雨,为人民的福祉不惜牺牲生命,现在,蔡家栏子村的党员们,依然保持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的韧劲。
蔡家栏子全村1080户,6000亩耕地,但以盐碱地为主,村子要振兴,急需闯新路。
把村里的资源激活,成了党员干部的共识。2018年,村里流转3400亩盐碱地种植海水稻,亩产破千斤。余下质量较好的土地,种上了大棚果蔬。
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党员干部冲在前。从2011年开始,用9年时间,村里利用国家政策,建起连体别墅900多幢、多层120多套。
提升村居环境质量,党员干部干在先。挡风加工、家纺制作是蔡家栏子村的主要产业,全村有较大规模的加工户50多家,为其配套的村民达上千人。加工业产生的边角废料曾让村庄不堪重负。胡同里、街道上,到处堆放着各种废料,大风一起,四散飞扬,周边村民更是过得胆颤心惊——“一丝火星,就可能火烧连营”。
“村级党组织是领头雁,也是基层推行各项中心工作的重要依靠。”张瑞敏说,关键时刻,村党支部起到了团结村民、统一思想的中坚作用。
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清理自家废料,统一存放。“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要做通其他村民工作,就无从谈起。”张瑞敏说。现在,全村的边角废料实现了统一存放、统一处理。“下一步,村里准备建设加工车间,把分散在各家的加工作坊全部搬过去,进一步降低消防隐患,提高村民的居住质量。”
“整治村庄环境,发展多种产业,受益的是每一个村民。”张瑞敏说。如今,村庄道路更整洁了,绿树掩映着崭新的民居。一幅绿色、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当年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徐徐绘就。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王路欣通讯员刘晓媛)4月16日,昌邑市艾森颐景园小区陈秀芹老人的女儿将一封感谢信送到昌邑...
昌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邑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