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下营镇:党建引领,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农村大众报 2020-08-24 13:59 大字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项目和人才、智力的高质量支撑。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对于提升企事业单位研创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具有周期短,成本低,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昌邑市下营镇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人才工作突破口,培育人才发展新品牌,招才引智工作突出重点,聚焦引进高层次人才,明确目标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人才工作取得实效。同时,下营镇坚持“引育并重”,在抓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一体化发展。

广开渠道纳人才。一是主动出击。全面推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互补招引的新模式,实现人才聚集新突破。成立专门“招才招院”小组,新建“招院引所”项目库、人脉库和商会库,先后邀请京津冀、江浙沪等地及省内30余批次客商前来考察洽谈。同时,结合企业相关需求,由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北京、上海和济南等地积极协助对接联系有关高校院所。今年以来,已成功引进B类人才3名;淏海医药与中国石油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正在申报招院引所,成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共建研发中心成功签约;大学生集聚工程已完成40名申报,其中本专科集聚37名,研究生3名。二是抢占先机。通过不断强化优秀人才的筛选、培养、宣传和推荐,有效打通人才成长进步的快速通道。建立乡土人才库,积极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有关工作,引导在外工作生活的务工经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把愿意返乡、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从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作用大的优秀人才,适时充实到村级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目前,已有85名后备干部纳入人才库。

搭建平台聚人才。以完善载体为着力点,着力改善人才培育环境。扎实落实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成立园区人才管理办公室,不断引导企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载体,引入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设高端科研平台。依托滨海下营人才服务平台,采取“1+1+1+N”(滨海下营+产业研究院+政务服务大厅+企业人才平台)方式,构建政、产、研、学四位一体的人才聚集高地、技术创新高位平台。借助下营化工园新型染料产业园、低碳产业园、新型医药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建立科研平台,推动不同领域的人才链条式引进、集群化发展。近年来,先后引来十多名专家教授,有效释放了人才带动的“葡萄串效应”。依托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逐户走访企业237家,有针对性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落户考察、创业代理、职称评定、产学研合作等专业化服务384人次,优先保障人才重点项目和工程顺利实施。

正向激励留人才。以定向服务为落脚点,着力推进人才效能发挥,激活发展“能量源”。坚持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红利,结合昌邑市出台的《关于推进招才引智的意见》,研究出台了下营镇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柔性引进领军型人才的企业,在享受市财政奖励的同时,按照国际级、国家级、省级,镇财政分别奖励30万元、15万元、5万元;对全职引进领军型人才的企业,在享受市财政奖励的同时,按照国际级、国家级、省级,镇财政分别奖励60万元、30万元、10万元;对全职引进双一流博士来下营镇就业的企业,在享受市财政奖励的同时,镇财政给予6万元奖励;对全职引进博士来下营镇就业的企业,在享受市财政奖励的同时,镇财政给予3万元奖励。以上措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实施“1+N”综合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引进人才可以享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健康、人才补助、生活租房(购房)补助、创业办公租房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袁义强)

新闻推荐

铭记历史、留住乡愁,随着近60名“龙池资料收集员”走街串巷探寻,昌邑市龙池镇已建成6个村史馆,21个正在规划建设 寻找“龙池镇”

马渠村村史馆一角赵中伟(中)为参观游客讲述瓦东村的故事□本报记者杨国胜都镇强本报通讯员王鲁兵张学健...

昌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邑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