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休渔 忙捻船
7月24日早上6时多,昌邑市下营镇西下营村的李成代就出门了,他要赶往位于下营港的船厂捻船。今年70岁的他是一名捻匠,就是俗称的“船医生”。
和李成代一起搭帮干活的共8名老伙计,最年轻的66岁,年龄最大的李洪发已82岁。他们早上7时开工,中午回家吃点饭接着干,傍晚6时下班,既有分工,又配合默契。虽然年龄偏大,但手艺娴熟,捻一条船大约三天时间。这次的活是三条船,穿插进行,24日就基本完活了,而一年的工作也进入收尾阶段。
木船船板间都有缝隙,经过一冬的冷缩,缝隙会更明显,每年6月进入休渔期,无论新船、旧船,都需要把缝隙堵严,称为捻船。
捻船的必备材料是桐油、麻绳和石灰等。师傅们先用凿子等工具将船板相接的缝隙里的残物清理出来,然后用锤子击打錾子,将浸过桐油的麻绳填进缝隙中,用事先烤软的腻子(石灰和桐油和成)将缝隙填平,再上一遍桐油,捻船的整个工序才算完成。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真正是门技术活,操作起来十分不易。桐油需要熬,什么火候才能使船体不漏,需要真功夫;石灰与桐油搅拌,和得软硬合适,才不易被海水侵蚀;往缝隙里抹腻子时必须严丝合缝,不留死角。
下营镇最多时有30多名捻匠。夏季材料干得快,是捻船最佳时机,也因此,捻匠们每天汗流浃背。如今木船越来越少,活也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不愿在日头底下干活,学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真怕有一天我们干不动了,这手艺就要失传了。”李成代遗憾地说。文/本报记者齐英华图/通讯员李俊海
新闻推荐
昌邑市瞄准问题补短板、实施精细化管理,文明基因融入城市发展 织补城市“里子” 让创城更有温度
一辆洒水车在昌邑市内的街道上作业。(□记者杨国胜都镇强报道)□本报记者杨国胜都镇强本报通讯员翟强王鲁兵昌...
昌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昌邑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