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干在青岛:彰显武略文韬穷达尽善的精神谱系
在山东和青岛的早期革命党人名册上,陈干被称作性格鲜明的“振古之奇人”。作为辛亥革命前后山东青岛的革命志士,陈干集“将军”与“先生”于一身,他既有戎马倥偬将十万雄师的征战经历,又有充山林隐士的名儒作为,他允文允武,亦穷亦达,浮沉数载,哀荣相伴。真实地挖掘、整理、再现陈干在青岛的革命斗争及生活经历,意义非凡;深入陈干的生平和家世,探索其武略文韬、穷达尽善精神谱系形成的根源,更具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创办青岛震旦公学
陈干,原名陈贵川,字明侯,1881年12月3日(清光绪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山东昌邑南白塔村。陈家始祖原居四川成都南关,至明洪武年间“因服军职”而落户山东。生长在富有“反满兴汉”民族主义传统的家庭,陈干自幼就萌生了“清人非我族类”的意识,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种族之义者,不足以言政治,更不足以言爱国。 ”
陈干16岁那年走出故乡,远走东北谋生。他在寻访战争遗迹时看到的是国土遭践踏、黎民被蹂躏,弥感国势衰微。1904年,23岁的陈干入湖北陆军学堂,习兵事。1905年8月陈干乞食东渡,适逢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揭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宗旨,陈干认定找到了革命的目标和阵营,遂经丁惟汾介绍,由章太炎主持,在东京宣誓入盟。 1907年秋,陈干按照同盟会本部的指令,来到德国占据的青岛,由此他与青岛深度结缘。
陈干甫一到青岛,即与同盟会员取得联系。即墨大信村人吕子人,闻陈干的办学主张后,毅然捐献个人资产。同盟会员李曰秋(佩兰)、周兢复相继到青,按陈干指示各归募款。李曰秋瞒着母亲卖掉10亩好地作革命活动的经费。吕子人出资赁得胶州街(今胶州路)一处民宅作为校舍,陈干发起创办青岛震旦公学。
震旦,在佛教经典中是对中国的称呼,陈干等革命党人以震旦为校名,寄托着振兴中华之意。远在日本的章太炎闻讯陈干在青岛创办的震旦公学后,于1907年12月25日致函陈干:“知青岛大有可为,喜极。 ”1908年1月,济南的同盟会员刘冠三因所办山左公学遭遇清政府阻挠而关闭,便与刘溥霖、邵麟勋等十几名骨干学生避居青岛。震旦公学由此得以壮大,公推陈干、刘冠三为总教务。
陈干等为震旦公学确定了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办学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皆以革命起事为准备,因此来校任教的大都是学有专长的同盟会员。例如:景定成(梅九)、陈家鼎(汉元)、陶成章(焕卿)、韩蔚斋任国学教员,吕秀文(润斋)、商震(起予)、王鸣双担任军事教育,吕子人、李曰秋、赵锡九、王虎韬、王汝仁负责军事行动,臧庚文(耀西)、钟孝先、邵麟勋、丁学舜负责联络及筹款。学校的教职员工不取薪金,与学生同食同宿,师生之间互教互学。
震旦公学创办不久就赢得了社会称誉,各方“蜂起加盟,争会震旦,震旦以革命导之,其势力日厚”,“自是数年之间,革命澎湃之气,弥漫全省”。 1908年夏,德租借地当局无理要挟清政府,索要茅山、潍县、诸城、沂水、沂州五处矿山开采权。适清政府大举外债,欲以山东五矿质诸德国。陈干联络山东商绅、学界共同发起成立山东矿产保存会(“保矿会”),组织学生抗议德国武装侵占山东路权、矿权,并发布《敬告山东商学界旅外诸同乡浅说》。陈干公开向清外务部呈递电文,指出:“德人背离协定,原定沿胶济铁路三十里内为限采矿,现已展至约二百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十二日满限后,德人苟有背离合同之举,即持而作废。”事实上,青岛震旦公学实为山东革命党人的总机关,具备了走上社会政治舞台的条件,尤其在反帝方面如同梁启超所说,他们“比皇帝王朝更有效地反抗殖民主义的歧视和剥削”。
震旦公学开办之初,山东官署即向德胶澳总督府提出取缔震旦公学的“照会”,陈干等人反对德国侵夺山东矿权、抵制德货的斗争,引起殖民当局的嫉恨。 1908年11月22日,德胶澳总督府传约陈干,责令他一个月内离开青岛。陈干声明:“公学系大家创办,并非我一人之事,且公学在此不犯贵国法律,无碍治安,封禁于理不当。”德国殖民当局见无法使革命党人就范,于1908年12月4日将震旦公学查封。
青岛震旦公学虽然存续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却为辛亥革命在山东的兴起奠定了组织基础。辛亥革命打响之后,即墨、高密、青州、诸城等县的独立及陈干第三十九旅的建立,均以震旦公学为基础。
“鲁案”交涉的中流砥柱
民国建成之后,陈干功成不居,解除兵柄,按孙中山的指示,以在野党身份监督政府,以“为山东看家”自喻。1922年9月,陈干受命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中方委员,交涉山东归还问题,他再次来到青岛。
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中国政府根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组成王正廷、何宗莲、唐在章、徐东藩等中方委员会,王正廷任委员长。日方委员长则是狡猾的“中国通”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中日联合委员会自6月29日在北京召开第1次会议,至第20次会议时决定各分委员会赴青岛及胶济铁路各地实地调查。此时何宗莲退任,时任两湖巡阅使的吴佩孚推荐陈干补任,黎元洪总统于9月5日正式任命陈干为“鲁案”中方委员。
陈干接任后,即对全案进行了充分分析。他在调阅前20次会议记录时发现,由于中国惯行的弱国外交政策,中、日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的谈判中,日本频频得利,导致日方在索要土地权、缓议盐田等问题上有意拖延,妄图使中方无法完成华盛顿会议规定的6个月内办竣行政权及公产移交、9个月内办竣胶济铁路产业移交的期限。陈干从10月30日第21次会议参加谈判,他胥持正义,敢于折冲,提议每日开会,后又改一日开会两次,以期在条约规定内完成,使得日本的“拖刀计”无从得逞。最后,“鲁案”第一部细目协商于11月29日按时完成,12月1日中日双方代表正式签字。班鹏志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一书中评论陈干:“陈氏对山东之种种权利问题,誓死力争,不少退让。……故论者谓青岛之接收,陈氏亦居功焉。 ”
“鲁案”谈判时,日本不愿放弃青岛,便唆使崂山土匪孙百万对青岛进行武装骚扰,将青岛总商会会长隋石卿、山东省督军代表茅少甫劫持。一时间,青岛市面混乱动荡,一些商号纷纷关门。面对危局,陈干挺身而出,愿代表政府深入崂山匪巢招抚孙百万。王正廷问:“需要带多少随员一起进山? ”陈干答:“一人一马足矣”。王正廷再问:“打算如何招抚孙百万?”陈干说:“凭我一身正气。”青岛坊间关于陈干单刀赴会与土匪孙百万较量的经过,形成了不同版本的忠侠演义,任人想象。毕竟在民族大义面前,孙百万最终选择释放人质,他带着2000多名手下亲自护送陈干、隋石卿和茅少甫回到青岛市区。陈干为顺利收回青岛搬掉了最后一块石头。为此,康有为为陈干题写了“鲁案砥柱”的匾额,以志旌扬。
能诗擅文捐书藏书楼
生于齐鲁的陈干,富于浪漫气质,能诗擅文,常恃才狂放,出语惊人。他的诗文以古贤先贤为鉴,皆用民族文化语境表达对历史、人生、家世、宇宙的看法。
陈干的诗歌与文章,多以忠孝节义为尺度,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他提出了“四事”的标准,即“书不能读,吾之耻也;亲不能养,吾之辱也;生不能有济于物,吾之羞也;国家不振,外夷凌辱,吾之痛也。”陈干在《致本族读书诸子》中提醒,陈氏家族“百八十年前读书者众,家乘赖以不坠”。与其他家族不同的是,陈氏先人读书为学贤非为仕途,先祖父“均绝意仕途”。陈干1899年毅然从关东返回故里,其最深刻的感悟就是“非发奋读书,不足以成事业”。他认为“人生在世,不患无事而患无学。学之不讲,欲求有为于世,不亦妄乎! ”
陈干酷爱读书,即便戎马倥偬仍手不释卷,抽暇写诗练字,抒情壮志。陈干平生著作有《欧战捡遗》一卷,《旅大问题汇纂》一卷,《鲁案》《威案》《青岛案》各一卷,以及《庭语》《家庭琐言》《倥偬集》二卷、《陈氏家乘》《经国文钞》《诗集》等。接收青岛后,陈干被聘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高等顾问,住在观象一路5号,在此期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青岛文学组织“涛声社”,借青岛《胶澳日报》副刊每周发行《涛声周刊》。据悉,《涛声周刊》和共产党人严恨余主编的副刊《海啸》一度成为《胶澳日报》读者争阅的专栏,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陈干捐书藏书楼,对公众借阅,在青岛传为佳话。中国自古有私人藏书的传统,但大多藏书楼秉持的是“保存典籍”,“只许往读,不准借阅”的做法。接收青岛后,为增进百姓的学识,1923年10月陈干将自己珍藏多年的400多种、1万余卷善本藏书编订 《藏书楼目录》,“概捐归官有,仍规干保管”,改变了藏书楼惯行的旧习,开了近代青岛图书借阅之先例。 1924年1月,胶澳商埠坐办龚积柄对陈干捐书之举予以高度评价,谓“大君子之赐也”,“不吝私藏,公诸同好,自是为提倡本埠文化,便利学者。 ”目录学家、史学家王献堂为《藏书楼目录》作序,高度称颂陈干:“明侯先生以在青藏书万余卷,公诸时众,随缘研悦,出其编定目次。 ”
但是,陈干的这批藏书下落不明。笔者写作之余前去青岛市档案馆查询,见一个编号B0038-001-00353-0007以 《关于高等顾问陈干在青藏书四百余种附藏书目录随时借阅的公函》为题的文档,仅有薄薄的20多个页码。从所列书目看得出,陈干的收藏非一般士子所能比拟。
与康有为结为世交
陈干真诚待人,知人论世,持之公允,对康有为尤其明显。主张民主共和的陈干与推戴大清王朝的保皇派康有为,其政治观点水火不容,然派别不同却没有影响二人的私交。陈干的外孙女佟立容在《陈明侯将军》一书中对陈、康的私谊解释称:“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倡导君主立宪,虽然与明侯公(陈干)彻底革命的主张大相径庭,但是明侯公非常崇拜其学识,所以以老师相待。 ”
据悉,陈干早年经业师胡铁霜介绍,与康有为结识。1905年,陈干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时,与流亡日本的康有为继续保持交往。 1913年康有为回国后寓居上海,陈干常与过从。 1922年陈干任青岛接收委员住在青岛后,于1923年6月与从济南来青岛的康有为相逢。一开始,康有为就住在陈干的家中,他为陈干藏画《元朝王振鹏绘荔枝图》题跋,写道:“陈明侯弟得此画于陕西,生鲜浓艳其秀可餐……癸亥(1923)五月康有为题。 ”康有为由陈干陪同在青岛游览观光,遂萌生长居青岛之念,陈干则尽地主之谊,热情为康有为张罗选房。经四处挑选,康有为看中了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一座德式建筑。青岛回归后,此房归胶澳商埠教育会所有,担任公署高等顾问的陈干,分理的事务中包括教育。 1923年初,青岛礼贤中学学生因不满德国校监苏保志的强压,愤起斗争,被校方开除了几十人。这些学生到督办公署交涉,还到陈干的寓所请愿,要求主持公道。鉴于这些学生无住处,而福山路6号房屋空闲,陈干便让学生先住进教育会名下的这栋房屋。康有为选房时认为:屋虽卑小,而园很大,可望海碧波,近距百步,就决定先租下来,第二年再买。由于康有为选定此屋,陈干便让学生腾出来,用自己的车将学生安置到西镇小学空余的房舍。
陈干还陪同康有为游崂山、登泰山。崂山太清宫畔有一处摩崖石刻,是康有为的一首五律长诗。此诗是康有为手书上石的,游崂山者多来这里欣赏。康有为的崂山诗写于1923年,诗曰:“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 ”诗后有长跋,其中写道:“癸丑五月,康有为来青岛,偕张志易吾……门人陈干明侯、江希、张慕渠游崂山……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 ”诗刻于崂山太清宫后巨石上,诗与跋皆为康有为亲笔所书。原书于4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皆精绝。陈干与康有为同游泰山时,康有为曾为陈干题词:“岩岩巨石,矗矗高峰,潺潺间流,落落长松。 ”1924年,陈干办理“威案”心灰意冷返回故里,康有为理解陈干报国心切而在混浊之世又难以施展的心情,为陈干题写了“倦飞”横幅。
齐家治国的大爱君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在陈干身上体现为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同盟会元老吴稚晖评价陈干“其心胸廖远,抱世界最新之人道主义;而于旧道德则盹然纯孝,友爱其昆季,似理学名儒之所为”。
陈家虽穷,但有骨气。陈干始终牢记母亲的一句话——“咬牙立志,赌气成人,宁穷死不准向人借”。当举步维艰、进路受挫时,陈干自我放逐,两次解甲归田,读书务农,甘为山林隐士,尽大丈夫之本分。
陈干的大爱至孝,反映在对父母、对妻室、对子女的百转柔肠。陈干14岁那年迎娶18岁的原配姜兰贞,之后十余年戮力国事归省无时,家里的一切尽托姜兰贞。 1913年,陈干先后娶了安徽传奇侠女杨紫霞和江苏闺秀俞梅生。姜兰贞生长子陈孝祖和次子陈孝祚,杨紫霞生三子陈孝禄、次女陈孝福和三女陈孝礼,俞梅生生长女陈孝璿。陈氏一家子孝女贤,其乐融融。陈干给长女陈孝璿的扇面赠言是:“在家为孝女,出门为贤媳。 ”他对后世子孙殷殷叮咛,以期能念兹在兹。
陈干为使两个少不更事的昆弟长大成人,亲自制定日课表,事事顶真,件件明晰。 “早,两人往菜园井担水二桶,回则赶赴书房读书”;“午前写大字一百,午后写小字数百。习字时务要平心静气,不可稍有懈纵,总思此纸、此笔、此墨来之不易”;“晚,放学回家共担湾水二桶,抬土一筐。用饭毕,即上学房读书,将本日功课用心默会”。“读书有一字不明,则力问,有一节不通,则力求先生讲解,务求通篇尽达而后已”。同时,陈干嘱弟教嫂读《孝经》,“起手时每晚认十字为限”,“读一字须将一字如何讲法,如何写法,一一明白方可”。
事实上,家庭没有拖累陈干的事业。正如陈干子媳、台北文化大学蔡淑昭女士所言:陈干透过至孝发扬大爱大忠的精神与作为,“对国家的大爱,深植于家族伦理齐家之道,基于慎终追远的精神”。身为一名坚定的力图出民于水火的职业革命党人,面对清王朝的黑暗统治和严重的民族危机,陈干真情至性、有守有为。他常说:自己“因做中国人终日含着两眼苦泪”。他慷慨表示:“生在这个时候,没有别的思想,等待我中国一朝有事,我就把这父母的遗体,报效给我国家。铁心热血,生死如一。这两句话,敢对着天地祖宗说说。 ”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自广州出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一度解甲的陈干于1926年底告别家乡亲人,再一次披挂上阵。在南京,陈干谒见蒋介石时条陈北伐大计,蒋任命陈干为总司令部参议。 1927年5月,陈干重披战袍,被派往李宗仁指挥的第十军,任第二支队司令。李宗仁的部下王天培因克扣军饷被蒋介石处死,李宗仁疑王天培伏法系陈干向蒋介石告的密。 7月,汪精卫、唐生智发表讨蒋通电,逼迫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革命军总司令后,将前线的陈干传至南京。鉴于徐州战事的失利和整个战局的恶化,陈干将部队交焦易堂统率,只身抵宁,遂被拘捕。陈干虽每日要求评理辩论,但终未如愿,8月18日陈干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年仅46岁。陈干未竟厥施,赍志以殁,他在遗嘱中写有“莫须有”三个字,表明不白之冤。
陈干遇难前,恐军阀迫害家眷,曾密嘱妻俞梅生携子女赴沪,躲往康有为上海愚园路寓所。时康有为已在同一年3月31日过世,康有为夫人念及两家至交,毅然为陈干的家属提供了保护。陈干殉难时,子女6人,长子14岁,幼女仅两岁,景况凄楚。俞梅生将陈干遗体由南京运至上海暂存寺里,直至做完七期。因感于康夫人危难时相助之恩,俞梅生携子女离沪时特与康夫人合影留念,并题写“扶柩携幼离沪前,幸蒙康王二家推情关照,爰同摄影以留纪念”。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将陈干的灵柩运回故里昌邑白塔村,葬于南祖茔。此后,姜兰贞、杨紫霞、俞梅生三遗孀顾念门祚中衰,保全家人,但求平安。据悉,1928年何香凝与杨紫霞见过一面,要她一起去日本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考虑到丈夫陈干去世不久,加之孩子又小需要照顾,曾腰挎双枪的杨紫霞婉言谢绝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陈干的事迹埋没不彰。陈氏子孙为了陈干的名誉,经年奔波、投书、信访鸣冤。 1982年,经胡耀邦亲自过问,陈干积20多年之冤案终于平反。 1986年,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在陈干家乡修建墓园。
□翟广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整理提供
新闻推荐
“医”生情,“医”辈子 “宝藏专家”张放:四十年情定市立,古稀之年仍在岗
张放,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联盟盟员。擅长各种心脏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咨询。尤其擅长顽固、疑难高血压的治疗。张老为高...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