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河故道与别画湖往事

潍坊日报 2018-10-26 08:49 大字

◎陈瑞曾

白狼河现名白浪河,发源于昌乐县打鼓山(擂鼓山),沿途汇集诸多河流,进入潍县境内约140里入海。白狼河道流经老潍县县城与东关坞之间是尽人皆知的。但是,白狼河尚有故道,是在潍县城的西郊,最终注水于潍县北境的别画湖,如今湖已消失,却是鲜为人知的往事。

白狼河故道的变迁

白狼河故道,据民国《潍县志稿》记载:“白狼河故渎,今名干(乾)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又说:“小崖头庄(在今潍城南白浪河湿地处、约4公里)前临白狼河阴,其南为河故渎”,“干河由玉清宫南西北(方向),经卧龙桥,(在潍城西郊)又北过河湾庄、大庙头东、朱马庄西,再北至郭翟庄南入小于河”,而后汇流到了别画湖里。

有关白狼河河道的形成与改变,至今尚未见到有系统的历史资料。据孙敬明先生在《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中记叙,1979年春在望留村西发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的古菱齿象化石一架(后改称“潍坊象”),由此象生存的环境推断,当时此处为流动的淡水沼泽,据此或可推测,当时宽泛的水流,应为白狼河的前身。1960年白狼河水库的姚官庄(距潍城10公里)典型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据此推断这段白狼河道的形成,距今约有四千五百年。又据地理地形的考证,潍县城(历史上的潍州州治所在,今潍城)约在隋代(581-619)才迁建在白狼河西岸,县城与东关坞之间的这段河道,至少从隋代起就不曾改变。综上所述,白狼河流经潍城西郊的故道其流水的旺盛时代,至少也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事了。

白狼河故道留有的人文遗迹见诸史料的:潍县城始创于汉代,原为土城,其城址在老潍县城的西关(今潍城西关),即在临近的白狼河故道以东。又《潍县志稿》记载,白狼河故道小崖头村的河阴,古有桃林,每当春和景明,文人骚客携带酒水到这里郊游散心舞文弄墨者络绎。再如在城西北二里许,白狼河故道上的卧龙桥,明万历《潍县志》记载,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东征打天下时,曾卧息其上。清潍县名儒刘以贵曾考察过白狼河,他在《修三官庙碑》(原在崔家庄)中指认卧龙桥就是元状元张起岩作“潍州八景”诗之一的《石桥漱玉》处。(对此,康熙《潍县志》、乾隆《潍县志》却指认《石桥漱玉》之桥应是县城东门外白狼河石桥,而后根据《大元潍州新建石碑记》:金泰和癸亥年(1203、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曾两次在这里建过石桥,其建桥时间与张起岩在潍州任州吏的时间大体相符,刘以贵之说,看来已经被《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的史实所戳破。

白狼河故道的上流久已淤塞,其下流故道,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八年(1828)、咸丰元年(1851)、民国十七(1928)年曾四次开导,到民国二十年(1931),尚有水宽一丈二尺、深约七尺的河道。1948年潍县城解放后,原县城、南关、西关、北关的雨水和污水,仍然通过干河辗转北流,在近海处汇入改道后的白狼河,至今它仍然是市区城市排水、防洪排涝的最为重要的主干基础设施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郊干河所在的河西乡,还结合兴修农田水利对干河实行清淤、加宽、维护,砌了两岸的护坡若干公里。如今市区近郊的干河河段,在综合开发中已经成为城市排水暗渠,在地面上已经消失。

白狼河故道下游的别画湖

别画湖临近禹王台,在县城北五六十里,即潍县人泛称的“北洼”。后魏《水经注》、宋《太平寰宇记》、元《齐乘》《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宣统《山东通志》等史书中都有别画湖的记载,但大都失之过简,清光绪《潍县乡土志》记载,“别画庄西有别画湖,按水经注:白狼(河水)出丹山(擂鼓山属丹山脉),经北海郡城东,入别画湖,一名碟湖,自明季河道(白狼河)西移,此地遂成沃壤”。民国二十年开始编著《潍县志》时,据陆军测量局的资料确定:“别画湖即永安湖、高庄洼、莲花坡、常寨洼、黄荞洼,在县北五、六十里。”另有大清《通志》记载“(大湾口)庄东有泊子庄,东南距别画庄二十里,土人称其间为散水泊,其地当为别画湖故迹所及”。据此,可以推断当时别画湖的范围:东至昌邑市的东永安村,西至禹王台村,北至横里路、西利渔一线以南,南至固堤村北,东西、南北各约三十六里(面积324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大约出现在汉代或其前的温暖时期。自东汉中叶时起,气候逐渐转寒变干,湖泊的面积也相应地缩小,并出现了解体趋势。到北魏时,湖面积已减至“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水经注》)。并有黄荞洼与莲花坡两个洼地从别画湖中分离出来。至元明之际又有永安湖和高庄洼分离出来。明朝末年,由于这里的白浪河改道西行,别画湖继续缩小。到清乾隆年间,湖仅“周二十里”,后遂成沃壤。

民国时期,别画湖解体出的几处洼地(黄荞洼、莲花坡、永安湖、高庄洼)也已基本消亡。1973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曾在别画湖南岸的鲁家口村发现了龙山文化层和大汶口文化层,说明人类早就在此居住并繁衍生息。如现在固堤街道的前、后别画村、大泊子村等都是因湖而得名。随着湖区人口增多,围湖造田已成为必然。至清朝中期,别画湖的大部分湖区已被开垦为农田。相传明末清初白狼河下游向西改道后,虽然加速了别画湖的消失,但在新开河道近海处,村民多有帆船通近海各口岸,在胶济铁路未通车前,白狼河水盛时,海北(东三省)的高粱也有由此输入到潍县的。

至于当年的别画湖的自然景致,还可以从晚清潍县名士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的《滩涂》一文中,找到一些印证。他说:“自昌(邑)寿(光)潍城北行,六十余里,即见众河入海之处,汇为一滩皆淡水”,这一地带与别画湖地址是吻合的。陈文中描写的自然生态如:夏日荷花,一望无际,叶大如车轮,花大如盘,香闻数里,其下藕肥如臂;芦苇连亘数里。如笋如笔,矗立如竹,劈开可以织席子,手艺敏捷的妇女,一天可织成方丈席一具;短细的苇子,用来盖房铺屋顶,30年也不腐烂;芦笋洁白,鲜嫩可食,冬季割蒲编蒲袜、编蒲包、或编蒲团,都是进钱的好门路。无论芦苇与蒲子,都无须播种,只要水中有根,来年自然生长。陈恒庆说了荷花、芦苇又说稻田,“这里出产的红色、味香、性粘的香稻米,堪比皇家御田里出产的香稻米”。他还记叙了乡村的顽童,用筛网捞到可供日食,或腌作鱼酱的鱼类;用带灯亮的荆条笼子放入水中引来纷纷入笼的毛蟹;临近中秋重阳,脑满肠肥的螃蟹、河汊里的白虾、海水里的青虾等等,在这一望无垠的湿地及沿海滩涂上,真可谓到处是宝了。

如今,别画湖的东部永安洼、高庄洼,经过建国后六十年的开垦,已经成为沃野千顷的潍北农场。西部高里禹王台一带,也正精心恢复、开发为万亩禹王湿地,当年别画湖的一部分,有望恢复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新闻推荐

刘舫溪作品明日来潍展览

刘舫溪1968年生,山东昌邑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隶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画院高级...

昌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邑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