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6.26”指示 难忘医疗下乡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这是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对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后称“6.26”指示。现在70岁开外的卫生人员,对这一指示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几乎无例外地都在这一指示下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农村医疗队,有的甚至多次下乡,连我这个行政人员也曾两次带队下乡。
青岛市落实“6.26”指示,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组织医疗队下乡。 “6.26”指示下达后,青岛市便迅速组成农村卫生工作队,下乡开展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次。
一次是1968年3月,全市共抽调卫生人员500人,组成三个大队、50个小队,分赴烟台、昌潍、临沂三地,开展以防治“流脑”为主的农村卫生工作,为期3个月。再一次是1975年6月,由各市级医院、疗养院、站、所组成的首批卫生工作队,赴崂山、平度、昌邑三县,帮助农村培养赤脚医生和不脱产卫生人员,建立巩固合作医疗,开展计划生育指导和妇幼工作,以及普查地方病工作。这一次每期半年,连续组织8期,历时4年,直到1979年结束,参加人员2000余人。二是,实行对口支援。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市卫生局经过通盘考虑,安排市区各医院与崂山县各公社卫生院实行对口支援。分工如下:市立医院对口支援惜福镇公社卫生院、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红岛公社卫生院、台东医院(今市二院)对口支援王哥庄公社卫生院、沧口医院(今市三院)对口支援棘洪滩公社卫生院、台西医院(今市五院)对口支援沙子口公社卫生院。采取派下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对口传帮带。三是,组织城市卫生人员下放农村,安家落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短缺和水平低下的问题,在全市统一安排下,各市级医院动员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卫生人员下放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卫生事业服务终生。继1964年下放一批卫生人员之后,又分别于1965年和1967年,下放两批卫生人员到昌潍、临沂、烟台等地区安家落户。这些卫生人员在农村度过了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现大都在农村退休。当时,市里还计划将某两个医疗单位,整体下放泰安地区,后因故作罢,现在这两个单位还在为青岛市广大患者服务。
在落实“6.26”指示中,广大卫生人员情绪高涨,踊跃报名下乡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卫生人员中女职工多家务负担重,抛家舍业下乡,一去少则3月,多则半年、一年,其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们以大局为重,自觉克服困难,愉快接受任务。特别是一些正处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同志,她们不顾个人安危,不提困难,不讲条件,仍毅然报名随队下乡。
卫生人员下乡,大都驻村,同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他们自觉改变生活习惯,同农民打成一片。农村卫生人员少,病人多,随时会有病人就医,他们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实行24小时全天候应诊,绝不贻误治疗。在农村有时会遇到一些急重需要抢救的病人,因远离大医院转诊困难,病情又急需处理。此时,他们以病人利益为重,甘冒风险,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果断实施就地抢救。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他们为病人实施胃大部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剖腹产术和肿瘤摘除术等这些只有在医疗条件完善的大医院才能开展的手术,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农民好评。他们在下乡医疗中严格恪守医德情操,廉洁行医,不收受任何馈赠和吃请,他们唯一获取的是医疗队撤离时农民们依惜相别时的泪水和溢满赞誉之词的面面锦旗。
6.26”指示距今已50余年,每当人们忆及当年卫生人员响应毛主席号召,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他们肃然起敬。
讲述人:李钦堂 记录:王建亮
新闻推荐
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国秀接听12345热线本报讯6月27日,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国秀来到市政务...
昌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邑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