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明的印记 ——昌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潍坊日报 2017-09-07 08:41 大字

□本报通讯员代选庆王鲁兵李国辉

“我在这住了30多年。这个小区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楼,小区内路面坑洼不平、晚上没有路灯,这几年政府帮我们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路灯、清理了陈年垃圾,住起来比以前舒适多了。”家住昌邑市工人新村小区的陈卫杰对于创城带来的变化拍手称赞。

和陈卫杰一样,如今,每位昌邑市民都是创城深入的见证者和创城成果的受益人:改造城区主干道41公里、整治背街小巷197条;今年新修的11条城市道路路牙石高度由以往的20厘米变成现在便于上沿停车的6厘米,新划定停车位6300个;清理农村“三大堆”超过40万个、拆除违建建筑1.4万处;构建起市、镇、村(社区)三级党员义工服务体系,4300多名党员义工开展助老、助学、助困等活动2600多次;发放市民公约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折页36万份……

从2015年到2017年,日新月异的昌邑在取得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成绩“三级跳”优异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展现出文明城市创建的决心和信心!

58万人民勠力同心,1000多个日夜风雨兼程,让蕴育着希望和梦想的昌邑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赫然屹立:环境更加优美,出行更加便捷,服务更加优质,市民更加友善,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加美丽……到处都是幸福的笑脸,到处都是文明的印记!

“要继续弘扬‘创城精神\’,充分用好‘创城力量\’,坚决打好创城‘终考\’攻坚战。要雷厉风行抓整改,补齐短板弱项;明确责任促落实,形成创建攻势;始终保持斗志不松懈,全力以赴攻坚,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斗志,全力冲刺、奋力拼搏,坚决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向58万昌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8月21日,在昌邑市经济工作暨“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会上,该市市委书记吕珊珊的这番讲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市人民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士气。

加强城乡集中整治

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由于历史原因,该市市区建设路上有一处已经存在30余年的占道市场。在并不宽阔的路面上,商户占道经营的不文明现象较为严重;长约2.5公里的道路上,车辆堵塞情况时有发生……出行难、隐患多,周围居民对此颇有意见。该市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因势利导,在今年的6月13日将市场整体搬迁到不远处的华海贸易市场,既实现了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原有摊位业主经营和群众日常采购的“共赢”,也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之前的6月10日,该市市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更是带头对天水公园及周边路段的杂草、陈积垃圾和卫生死角进行了清理整治。在市级领导的率先垂范下,11000余名干部群众走上街头开展义务劳动,将周末义务劳动作为参与创城的新常态。

今年以来,该市以开展“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攻坚年”活动,突出问题导向,组织实施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十大提升行动”,实行每周五现场调度例会制度,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带队现场办公,第一时间解决突出问题、整改短板问题达3600多个。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我们始终围绕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总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擦亮城市品牌。”昌邑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玉祥说。

享有“北方绿都”美誉的昌邑市立足实际,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和建设“美丽乡村”两大主题,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全域覆盖,集中开展城市市容市貌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家园。

在城区层面,围绕解决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反馈和市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该市深入开展集中提升整治行动,补齐市容短板,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发展内涵。

大力实施老街旧路改造、雨污分流改造、道路绿化等工程,改造城区主干道41公里,整治背街小巷197条,新建摊点集中群和早夜市8个,城市主干道路坑洼不平、盲道断头或被占用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达到了创城体系要求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洁、亮灯率高以及无露天排水、无非法建筑等标准。结合市容市貌集中整治,该市已完成道路、绿化、雨污分流等市政基础设施投入19.5亿元,并投资58.9亿元实施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城市道路达到170公里、35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065万平方米、17.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在农村层面,该市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步伐,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深入实施农村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和无害化厕所改造工程,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全市农村环卫托管率持续保持100%,累计清理“三大堆”逾40万个,拆除违建建筑1.4万处,扩大环卫托管面积1050万平方米;在全市“村村通”已达到100%的基础上,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517.2公里;绿化出村路及村内路街100多万米、植树200万株,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8万亩,农田林网面积达到9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8%,7个镇街被授予省、潍坊市级绿化模范镇,435个村达到潍坊市级绿化示范村标准;所有村庄的主要街道、活动广场全部安装了路灯,亮化率达95%以上;建成农村文化广场330多处、公益广告文化墙1.1万多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达到15处,每个村都建成了1—2条文化街,打造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15个。目前,该市98%的村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并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16个、文明社区8个、文明家庭9个。其中,柳疃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卜庄镇大陆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饮马镇山阳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龙池镇齐西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在全国推广,率先被国家标准委列为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并荣获“全国环卫行业创新奖”和“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上半年,该市在省乡村文明行动实地暗访的成绩位居全省第十、潍坊市第一。

深化“智慧昌邑”建设

增强社会治理新能力

暑假期间,容纳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昌邑剧院等多所场馆的昌邑市文化中心,成为了市民学习休闲的“第一选择”;而不远处与之隔路相望的,则是按照信息化、集成化、便民化要求打造的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的业务办理功能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市民之家”……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高端、全面、便捷、优质的服务,完全得益于近年来该市不断深化的“智慧昌邑”建设。

社会治理能力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政府服务百姓水平的重要标志。该市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深入推进“智慧昌邑”建设,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精准服务群众,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新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视频监控平台、民生热线服务中心、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智慧公安、智慧交通等20个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市民卡二期、智慧管网、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项目正在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安全防范、社会信用四大体系构建完成,规划设计、信息集成、技术水平和运营效果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并纳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项目库。

统一视频监控平台,充分整合公安、交通、建设等部门安装的2.5万多个摄像头,建成了制高点监控,实现了中心城区监控的无缝隙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容纳国土资源、城市地理、基础设施等城市数据信息12.4万条,城区所有井盖、路灯、水气暖管道等城市部件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市民卡一期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运营,投放公共自行车3500辆,发放市民卡1.15万张,骑行次数172.5万次,为群众提供了文明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该市将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潍坊市率先建成光网城市,提前实现2020年“宽带中国”战略目标。

而该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的街头免费便民服务设施“民生一键通”,则搭起了政府和百姓间的信息桥。通过便捷的“110”和“民生热线”两个按钮,市民即使在户外没有任何通讯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免费咨询、求助及投诉。民生热线服务中心充分整合68条公共服务热线,吸纳260多家社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构建起了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手机APP、民生一键通、网站“八位一体”的受理方式,实现了一个号码管服务。现已受理诉求8.7万多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形成文明和谐新风尚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是城市环境秩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市民素质的提升。“我们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文明和谐的道德新风全面融入千家万户。”昌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世海说。

该市不断加强典型选树推广的工作,大力挖掘宣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广泛组织开展“昌邑道德模范”及“昌邑好人”评选活动,每年评选道德模范15名,每月评选“昌邑好人”5名,并从中评选2名作为好人之星向上推送。“中国好人”刘国田等一批道德标杆人物的先后涌现,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和道德的感召力。同时,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全方面、多角度、大力度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放大示范和榜样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此外,专门成立了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骨干的道德宣讲团,深入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六进”活动,共组织巡讲136场,参与群众3.5万多人。

“典型不能只是选树,还必须加强帮扶礼遇,使好人有好报、好人得实惠、好人受尊重的价值导向深入人心。”该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晓敬说。该市不断建立完善帮扶和礼遇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除每年为“好人之星”提供免费送报、免费体检、免费游园等多项待遇外,还着力解决道德模范在工作、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凡人善举汇江入海的浓厚社会氛围业已形成。

与此同时,该市还广泛开展以“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村(社区)四德榜覆盖率达到100%,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张榜公示崇德向善模范人物10万多人;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农村妇女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00多期,培训群众8万多人次,培育阳光大姐家政服务中心等先进典型30多个;印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海报8.3万多份,加强公益宣传,设置“图说我的价值观”以及“讲文明树新风”“关爱未成年人”公益广告7400多块,实现了城区建筑工地围挡、商业门头LED电子屏幕、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区域设施公益广告的全覆盖;组建志愿服务队220支,招募志愿者4.6万人,精心组织文化普及、医疗卫生、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全民健身等志愿服务,开展了“为烈士寻家”“阳光助残”“关爱春蕾女童”“放飞青春”助学活动等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活动;组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组织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我印象最深刻的好人”“好人微访谈”“咱们的村规民约”等热点主题志愿传播活动,进一步汇聚了网络文明、传播了正能量;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深入开展经典诵读、优秀童谣征集与传唱、日行一善、小小志愿者等活动,76所中小学校、5万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人良好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在5月份开展的“我为创城点赞”微信助力活动,更是吸引了9万余名网友点赞转发,使得全市上下支持创城、参与创城、满意创城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践行新理念,建设新昌邑,共创文明城。如今的昌邑,在尽享文明城市创建丰硕成果的同时,正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现着幸福、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读史偶记 □罗里宁

近日闲来,读文两则,出自《资治通鉴》。文字不长,特抄录下来,也谈点体会。其一,杨震拒赠金,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正月。邓骘在位,颇能推进贤士,荐何熙、李郃等列于朝廷,又辟弘农杨震、巴郡陈禅等置...

昌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邑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