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春风吹又生
实体书店,是一门需要情怀的生意。但仅凭情怀,很难做好 生 意 。《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提供了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闭书店1573家,新开数量是关闭数量的2.6倍。而在2019年,新开书店和关闭书店数量分别是4000家和500多家。这组数字的矛盾之处,恰恰是当下实体书店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时代,到历经转折、碰撞,继续摸索探索前行,青岛独立书店与实体书店生存艰难,但又不是完全无路可走。书店如何在“书”与“书之外”腾挪?如何在寒冬中期盼春风?一同在回顾与期待中见证。
萌生
在2012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青岛作者薛原主编的一本《独立书店,你好》,获得书业和媒体关注,并自此每年增补新版。“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中那些富有人文气息、特色鲜明的独立书店。 ”薛原说。
书中记录的青岛独立书店,始于1994年。那一年,青岛出现了几家颇有影响力的民营书店,比如大地书屋、学苑书店和汉京书店。20多年过去,尽管它们已陆续消失在城市与爱书人眼中,但在许多人心目中的位置依旧。例如学苑书店坚守“文艺”的精神和方向,汉京书店主打美术和艺术品收藏类图书,以及最早令书友缅怀的大地书屋。
在很多青岛人的记忆里,学苑书店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这间坐落在高密路40号的小小书店,只有45平方米,掩隐在周围众多嘈杂的杂货店、服装店、小吃店中,颇有点大隐隐于市的味道,凭借丰富的书源和先锋的风格,上世纪90年代的后期,学苑书店在青岛慢慢被熟知。很多新锐的书籍、音乐,让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聚集于此,成为青岛人文艺生活的一个角落。
在薛原对于独立书店的清晰定义中,这些小众聚集的老书店绝不负“独立”二字:首先,它的存在不依附任何组织机构,绝非国有资产,也非那些大集团公司控股的部门;其次,人文品性的独立,规模可能不大,但存在的意义首先是有明确的读者群和明晰的精神指向。在薛原看来,这样的独立书店的存在,呈现的是城市读书人口的存在状态,反映的是城市人文精神素养的一个侧面,相对于大而全的国有图书卖场,小众的独立书店才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象和风尚。
转折
然而转折其实并非发生在2016年学苑书店的拆离和闭店,其实大概要早好些年,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近五成的实体书店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关闭,总数达1万多家,其中关闭数量在2009年前后尤为严重。
从阅读人群的萎缩和网络市场的冲击下,彼时学苑书店的经营者张兵林就一直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刚开始是努力,后来是对抗。纸质书会不会被淘汰?张兵林并不清楚,但是来书店的人越来越少了,却是他能看到的现实。为此,“慢慢转型,虽然受到很多质疑,但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来,就要更多地去创造他们喜欢的环境。”2006年学苑书店开始尝试增加一些零售,卖一些明信片、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以缓解经营的窘境。2009年,张兵林的“不是书店”呱呱坠地,运用“书店+X”的模式,将咖啡与书融合,在青岛开了先例。2013年,学苑书店在泉州路的店面重新装修,也添置了咖啡机和更多桌椅。 2014年,一家新的汉京书店开张,与位于昌乐路文化市场的老店相比,新店将转变单纯售书的传统模式,采用图书、红木家具和茶叶相结合的“跨界经营”业态。
按照规划,青岛学苑书店所在的高密路将进行改造升级,书店在房屋征收的范围内,这家书店包括这条街在内,都会被重新规划。从得知这一消息起,很多书友们便纷纷来到这家书店,买书、打卡、盖章,既是记录也是告别。直到2016年7月,无数顾客见证了学苑书店关闭和青岛市传统书店时代的结束,张兵林也成为实体书店几十年变迁的见证者。
而也是在这一时期,青岛独立书店的一面旗帜降下,宣告它所参与引领的岛城传统民营书店时代的落幕,代之而起的是新一轮书店业态的峥嵘:2016年,青岛书房在历史丰满的老城区百年德式老楼安娜别墅启动,同时也成为岛城首家开进单体别墅院落的民营书店;发端于贵州、叱咤南方诸城的著名书店品牌西西弗书店入驻岛城,青岛是它继沈阳后进军北方的第二站;书店大鳄方所则在位于青岛东部商业核心地带的万象城举行盛大启幕典礼……一场外来与本土资本的角逐较量,正在岛城书店业内展开,全面开启青岛“后书店时代”的新纪元。
发展
唯有生存下来才有谈论其他的可能。实体书店的未来不是靠情怀和梦想去生存,但也不能都向资本去妥协,充分利用投资 “回报”“供养”文化,成为“文人老板”的理性抉择。
和独立书店不同,大型连锁书店的触角伸得更广,跨界经营和多元文化元素的介入,无不彰显着文化项目背后文化产业资本运作的力量。例如方所青岛店按照不同的功能属性划分为阅读、生活、艺术、时尚、儿童五个大区域,各个区域在空间内似连绵的群岛,不同区域之间以小体量联合,为顾客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雄厚的资本、成熟的运作、多元的文化平台,在这些面前,独立书店的身躯不免显得孱弱。大型书店会不会对独立书店造成受众分流问题?小而美还是大而全?做店铺还是做平台?这些都无不考验着独立书店的发展选择。
小书店和大书店毕竟存在差异,两者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背后活跃着的也是两个不同的生态圈:独立书店追求小而美,精心挑选的图书为读者省却了选择的烦恼,爱书的老板和店员能在短时间内与读者建立亲密联系,贴心为你推荐适合的书籍,它的内敛一如它的环境,安静得适于思考;连锁书店追求大而全,阅读、生活、艺术、时尚、儿童,它们完美的结合让你丝毫不觉得突兀或别扭,在这里的你更像是徜徉于文化和艺术的海洋。因此,无论是基于资本抑或情怀的力量,许多业内人士都相信,未来青岛书店业都将以更加均衡的格局,带来一系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和咖啡品种,深入影响青岛人的日常生活。
前行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又对实体书店带来了不小的考验。然而庆幸的是,在书籍中围炉取暖的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21年,不是书店加入了一个名为“书店燃灯计划”的全国性线上阅读分享活动。这个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联合全国150家书店推出,第一期活动中,张兵林与全国近4万名读者共同在线聆听了分享。书店生存艰难,但又不是完全无路可走。
今年11月22日,不是书店·金茂湾店即将开启新的航程,这已是不是书店继金沙滩啤酒城店、崂山店、和达中心店等之后的第六家分店。从事书店行业27年的张兵林见证了太多书店的告别与开始,“只有同行更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他相信,“如是书店这条大船会继续远行,只是短暂的休整,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而他则希望继续以书为舟,穿越时间之海,倾力打造更多小而美的社区书店。 “我希望社区书店成为一个付费的图书馆,而且不必把读者当作服务对象,大家各取所需,互相尊重。通过书店里的这些经典的作品和艺术展览可以引发一些思考,引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比如能看到世界历史和文化的起源、艺术和哲学的关系,社会和文学的差异等,能在这些作品里面得到一些对文化、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寻找精神上的交集与共鸣。 ”在他看来,书店应该是能提供一些特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播阅读的连接。
在“后疫情时代”结合书店空间变化,不是书店金茂湾店在创办初期,提出三个概念:艺术、社区和订阅。而团队也正在学习一些从未尝试过的领域,打造一个高水准的跨界社区书店,而不是将书店加咖啡、文创、活动、抖音等流量网红的简单跨界。张兵林希望书店的跨界运营在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方向,希望在书店、阅读、艺术、建筑、教育、设计等之间产生一个新的物种,“有人气有温度,才是书店成功的标志。不再装酷,不再高冷,为生活赋能,回归社区文艺生活。让老人、中青年、孩童乐享其中,这一切都印证着美好生活精神内核的诚意。 ”看来,实体书店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软化”,在影院、在商场、在社区、在旅途中,凡是人需要坐下来休息的地方,渐渐开始有了书的身影。书店正悄悄融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场景中,让阅读重新融入生活,实体书店开始遁形于文化产业的链条之中。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新闻推荐
以“税收效应”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潍坊市近3万企业尽享一户一策“套餐式”个性化服务
△税务专家顾问团队走进亿润新能源,落实“一户一策”。△昌乐税务局“一户一策”专班人员将个性化服务方案送到...
昌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