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潍坊拥有农业龙头企业836家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
□本报记者郑颖雪宋学宝
9月24日,在安丘市源清田食品公司的蒜米加工车间,公司品质管理部主管司萌华正在作车间环境监测。“我们的车间是按照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设置的5S标准车间,将这个平板静止放置5分钟,收集空气中自由降落的细菌,就可以监测整个车间的卫生。”司萌华说。
标准化、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也是源清田食品公司一个黑大蒜礼盒卖到100多元的原因。该公司的大蒜比普通大蒜价格高出十几倍,出口量占日本市场的30%以上。
在潍坊市,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83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今年以来,赋予新时代“三个模式”新内涵的潍坊,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积极培育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领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通,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潍坊市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切实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本、技术、人才、先进理念等,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订单种养、订单收购、保底收益、溢价分红、政策扶持等利益联结方式,将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有机衔接,保障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
9月23日,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前广场上停满了大巴车,参观培训者熙熙攘攘。红色课堂里学习氛围专注而认真,园区里观摩交流热情而激烈。专为旅游而来的零散团队则步履悠闲,赏花品果好不惬意。据该村合作社工作人员赵静介绍:“两小时来了5拨学习团4拨旅游团,差不多500人。”
庵上湖村“党支部+合作社”取得了喜人成绩。今年,昌乐县按照片区示范、全域提升思路,结合提出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的精神,利用方山的生态优势和庵上湖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启动方山-庵上湖示范区规划建设。据了解,这个片区总面积27平方公里,将在庵上湖已经带动11个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23个村。
为突破土地分散经营、标准难统一、要素难集聚等瓶颈,潍坊市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推动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28186家、家庭农场达到8313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65%。
为更好地推动合作社发展,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正全力推进实施科技兴农“百千”工程,组织全市100名畜牧方面的专家开展“百名专家联牧场产教融合助振兴”科技帮扶活动;组织1000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1000家合作社示范社,既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又在实践中提升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
“洪福农场的‘杰娜福’原生态有机玫瑰香葡萄采摘继续中,想吃的抓紧了……”9月24日,青州市何官镇大陈村洪福家庭农场老板史洪福的朋友圈一发,立刻有不少老客户发来了留言“订单”。
2014年3月,史洪福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种起了大棚蔬菜。同年9月,青州市组织农业骨干人员培训,史洪福从培训专家口中知道了“家庭农场”这个新鲜词,他很快流转了第一期土地,注册了洪福家庭农场,种植了第一批葡萄。
史洪友是何官镇南王村人,家里只有三亩地种麦子,妻子儿子没有劳动能力,靠种地应付不了生活开销。“我自己身体也不好,别的重活也干不了,就来洪福的农场里给葡萄剪剪枝,拔拔草,一天六七十块钱。”今年,史洪友家的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每亩地一年有14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在洪福农场打工的收入,他家的日子渐渐有了盼头。
乡村振兴主体是农民,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面对此种情况,潍坊市立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队伍的重构,着力培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抓好农业高端人才聚集、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人才“上山下乡”等工程,让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的新型农民,成为真正的农业继承人,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
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依托培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潍坊市在财政补助、政策项目、农村金融、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3万人,吸引1.6万人返乡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有知识、有技能、善创新的“新农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管斌通讯员孟祥风“我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办好了规划、土地、图审、施工‘四证...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