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助推乡村振兴—— 张西良有了职业农民新身份
□记者都镇强通讯员丛清洁报道张西良在樱桃大棚内修剪树枝。□本报记者宋学宝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高银宏
4月16日7:00许,昌乐县红河镇小五图村村民张西良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往五公里外的滴禾绿田田园综合体,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今年30岁的张西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原先在家种着几亩花生,全家一年忙活到头赚不到2万元。如今,在滴禾绿田上班的张西良有了新身份:职业农民。按照张西良的话说,虽然是管理大樱桃树,从事的还是农业生产,但他按月领30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仅自己的工资收入就有近4万元。
张西良是在滴禾绿田工作的众多农民之一。今年以来,昌乐县推动工商资本下乡,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和活力。滴禾绿田田园综合体位于昌乐县营丘镇马宋村东,总投资1.1亿元,由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总占地2000亩。项目分两期,一期投资6000万元,规划1000亩,主要建设大棚樱桃种植区、休闲采摘区、农事体验区;二期投资5000万元,规划1000亩,主要建设樱桃加工区、民宿餐饮区和文化旅游区。
4月19日,记者在滴禾绿田田园综合体看到,目前,园区内已经移栽了5000余棵大樱桃树苗和5000余棵小樱桃树苗。包括张西良在内,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忙碌着。“项目从大棚建设、设施配套到生产控制、产品销售等全部实施工业化模式,全链条保证产品质量。项目专门聘请了樱桃种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对流转土地后的群众进行技术指导。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投资资金、技术不足的问题,而且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营丘镇党委书记刘刚说。
据刘刚介绍,滴禾绿田田园综合体所处的地块是丘陵地带,原先就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基本上靠人种天收,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当地农民不仅仅将土地流转了出来,增加了一部分财产性收入,而且还可以到综合体来打工赚钱。
滴禾绿田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同时在项目所在村及周边村招聘400名左右农民进入项目园区工作,使其成为职业农民。待大棚樱桃进入盛果期后,一期项目运营成熟时再将园区对当地农户承包,让农民跟着企业参与到项目中来,分享发展成果。企业再向外扩展发展用地,形成良性循环,将项目争取打造成潍坊市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样板项目。
张西良所在的红河镇有一处名为山东城市园丁园艺综合体的项目,也是工商资本下乡的产物。记者了解到,这一田园综合体由河南红枫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分为植物园式园林、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智慧农业等功能区。目前,这一项目已修建塘坝6座,新修桥涵12处,整理沟渠11公里,修建排水沟7.8公里,新修道路8.6公里,已移植丝棉木、黄金甲、雪中红等珍稀树种20余种、10万余棵,项目一期计划12月份建成投用。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育种基地与基因库,山东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可解决红河当地150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依托于项目在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优势,引进了‘山东省电商示范企业\’山东天序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红河镇电商互联‘双育\’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韩家集子、林泉等周围10个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农村电商等农业‘新六产\’,年可为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红河镇党委书记刘莹有告诉记者。
在昌乐县看来,工商资本用好了,可以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该县推动工商资本下乡,要优化环境,完善产权交易、抵押融资等办法,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探索推行土地流转保证金等有效做法,设置必要的“防火墙”,让资本用到该用的地方,防止跑马圈地和农地非农化,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
新闻推荐
昌乐县推动公共资源下乡,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本报记者都镇强本报通讯员张磊丛清洁近日,走进昌乐县五图街道九龙湖安置小区,小区地下停车场建设以及太阳能的安装工作已完成,整个项目已接近尾声。这个小区作...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