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谱“战歌”,用音乐抗日 艺术家赫保真巧妙拒绝奴化教育,成就一段佳话

半岛都市报 2017-07-19 11:32 大字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实习生李真

图/郭明华赫达生提供

他是一位画家,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巨幅《满堂红》便出自他手;他是一位教育家,在83年的岁月中,六十余年在教育岗位培育孩子们的心灵;他更是一位音乐家,编教材,组合唱,改歌词,用音乐抗日,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本期,风流人物关注为青岛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赫保真。半岛记者赴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家,了解他眼里的老师兼同事的别样风范;赴赫老的长子赫达生家,了解十口之家风雨同舟的沧桑过往;来到昌乐路,拜访了赫老的关门弟子郭明华先生,了解他眼里对他关爱有加的老师和邻居。

赫保真(右)与李华萱。

赫保真设计的溪音合唱团歌本。

市中运动会。

赫保真(1974年)。

启蒙

年少便成名,频频遇伯乐

“我从小爱好音乐,十几岁时祖父创作月琴出售,我帮助他定音位,我又帮助他按月琴的原理,做成横琴,在出售时,我用它弹奏曲调,因而得到畅销”——赫保真回忆录《绘画与音乐》。

1904年1月26日,光绪三十年腊月初十,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南关一条长不足百米、宽不过两米“新巷子”胡同内,一个男婴降生。这是个勤劳的手工业劳动者家庭,孩子的祖父赫明儒是木工,祖母李氏是绣裙手艺人,父亲赫敬臣以经营铜匠铺养家糊口,后来成为小商人。虽然家境贫寒,但男婴的出世仍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并视如珍宝,取名赫宝珍,直到15岁时,他自己改名为赫保真(抱真、葆真)。

尽管生活困苦,但赫保真天资聪敏,他最喜欢看一件普通的木头或者破铜烂铁在祖辈、父辈手中变成一件艺术品。9岁时,赫保真进入官立小学读书,业余时间,他特别喜欢摆弄家里常年积累的各种画样,并照图描画,一颗绘画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小学毕业后,赫保真考入张氏私立商业学校,然而,贫寒的家境,让他不得不辍学。每逢夏日,在潍县古城下,多了一个摆摊卖西瓜的少年。他在骄阳下为生存而奔波,但心中仍留有纯净的艺术圣地。

1919年,在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爆发的那一年,赫保真正式就业,进入四个小学(丁氏小学、郭氏小学、模范小学、继志小学)合办的文具店学生营业部当事务员。在这两年中,赫保真并没有放弃艺术爱好,他利用小黑板画画宣传“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及介绍所售商品”,不但将自己的画推向社会,还有助于推销商品,一举成名。

擅长木工的祖父还会做一些月琴出售,爱好音乐的赫保真帮忙定音位,做横琴,自弹自卖,生意红火。“当我十九岁时,应武氏自力小学之聘,担任图画音乐教员,我照着‘学生杂志\’上的诗歌学着自己谱,从这儿起图画音乐那门功课就成了我一生教学的专业”,赫保真遇到的点播者,还有一位忘年交:孙仙坡。“我髫年时常听他弹古琴,曾数次造访,聆其教益……我向他学琴,他指点了古琴的知识与指法,并介绍我买了《琴学入门》,我向塾师韩先生借得一张古琴,按谱练习弹‘古琴吟\’,即请他指正,他惊叹我入门很快,并给予许多指教,甚受启发,可惜于次日即接郭雨农校长信邀我到青岛就模范小学教员,自此天涯海角”,就这样,赫保真完成了他的音乐启蒙。

其实,此时还有一个人对赫保真先生影响较大,而他后来还成为赫老的同事,“在潍县学生营业部当事务员的时候,赫老的偶像是李华萱老师”,赫保真先生的弟子、著有《鉴史探源——赫保真先生艺术足迹回顾》的郭明华先生告诉半岛记者,“他在营业部里见到李老师的歌曲集,当时就很崇拜,后来他俩在市中成为同事,我们都住汶上路,是世交,我父亲郭士奇和他们关系较好,李华萱老师对赫老帮助最大”。

来青

一中的赫保真雕像。

逃婚遇真爱,市中挑重担

1938年秋,我担任了青岛市立中学图画音乐教员,那时图画课由孙沾群、于希宁和我三人担任,音乐课从初一到高三则由我一人担任。这对我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演奏方面我没有严格的基础,在理论方面缺乏高深的知识,怎么办?——赫保真回忆录:《刻苦自学》

1924年,应原潍县郭氏小学校长郭雨农的函请,赫保真赴青岛任中国青年会私立模范小学音乐及图画教员。其实他这次远离家乡赴青,与逃婚有关,“因为我祖父、祖母他们在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媳妇,他不愿意,逃婚出来的”,赫保真的长子赫达生先生告诉半岛记者,追求艺术,向往自由的赫保真不愿意与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共度此生,他要求伴侣与他心灵相通。经过四年的奔波辗转,赫保真担任青岛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华人子弟小学音乐及图画教员。在入职查体时,他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在钟渊纱厂医院工作的同乡丁佩琳。1929年,两人在李村教堂举办了婚礼。而后,赫保真和妻子到高密铁路子弟小学任图画及音乐教员。从1929年到1937年,这八年,是赫保真一生最为恬淡、幸福的八年,五个子女相继降生。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进山东境内,也打破了赫保真一家平静的生活。他们几度逃难,就在举步维艰之际,在潍县义成祥油坊经理贺伟斋的接济下,1938年4月全家最终回到青岛,后定居汶上路3号,赫保真担任西镇小学教员,不久后,调入会立女中(后改为市立中学,即青岛一中)。

“1938年秋,我担任了青岛市立中学图画音乐教员,那时图画课由孙沾群、于希宁和我三人担任,音乐课从初一到高三则由我一人担任”,赫保真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只好加强自学、勤学苦练,一面看书,一面练琴,一面写文章,编印乐理教材,那时我在报纸上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题目是《书画乐理相提并论证》,一篇题目是《中国人物画之六法论》……教课之余,经常作画,开展览会,以增加些收入,补充衣食所需,这样度过了解放以前的艰苦岁月”。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是赫保真的学生,后来鲁海先生到一中教书,两人又成为同仁,“在我眼中,他不是什么著名画家、音乐家,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朋友”,1975年,鲁海的儿子鲁勇大婚,赫保真先生还专门画了一幅牡丹图作为贺礼,虽然当时赫老家条件艰苦,只能在面板上作画,但这也成为两代世交的珍品。

新闻推荐

昌乐县纪委“试水”同级监督── 让权力不再“任性”

□本报记者马廷刚通讯员范华刘恒贵李启航“感谢县纪委的提醒,我一定履职尽责,带头做到。”这是昌乐县纪委向县委书记卞汉林发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醒建议书》后,卞汉林作出的...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