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脱贫记
□本报记者孙希明
“不是吹牛,以前我日子过得不孬,自从老伴生病,连续做了几次手术,家里攒的钱都搭进去,还欠下外债,一下子成了贫困户。”面对记者,现年70岁的昌乐县营丘镇沙罗坊村的唐振连,煞是认真地道出往事。看到附近村庄有种大棚的,老唐跃跃欲试,可哪有本钱?而且村里的土地也没调整。正当他失望的时候,希望出现了:“政府出台***政策,建上大棚租给我们种,太好了!”
“我们村不足百户,处在丘陵地带,自然灌溉条件差,多年来,乡亲们一直重复着春播玉米、秋种小麦的农耕生活,是省级贫困村。”在场的沙罗坊村党支部书记沈孝礼插话说道:“去年政府不仅给我们村配套扶贫资金,还派出专人指导村里调整土地,建起了六个大棚,以较低的费用,优先向贫困户出租。”顿了顿,沈孝礼笑呵呵地指着老唐翘起大拇指:“他是好人,对老伴情义,也是想干事的人,我们把种棚的优惠政策在喇叭上一吆喝,他第一个就报了名。”
从种玉米、小麦一下子转到种菜上,并非易事,这技术怎么学来的?面对记者的困惑,营丘镇扶贫办主任任相岗这样解释:“我们实行‘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模式,把大伙团结到一起抱团发展,县农业部门的专家从县城跑出几十公里到沙罗坊,给大伙上课辅导,解难释疑……”任相岗说话的时候,老唐坐在旁边认真倾听,最后还补充了一句:“俺闺女帮着忙,有问题用手机拍下来,在网上跟专家请教哩。”
老唐特地带记者钻进他家大棚看了看。只见里面的芸豆长势正旺,一串串果实挂满了网架。这段时间,他每天都要摘菜卖菜,早上不到5点就来,虽然辛苦,但日子有奔头了。
“第一茬种了西葫芦,总产量2.5万斤,均价1.3元,现在种的是芸豆,产量大约在7000斤,均价2元。一年两茬菜下来,去掉成本,纯收入差不多四万块。”老唐扳起指头给我们算着自己的收入账,笑意荡漾在脸上,“前几天我陪老伴又去县中医院做了个小手术,除去医疗保险,自个掏了一千多块,一点没觉得头沉。”
“此举既改变了沙罗坊人沿袭了上百年的种植模式,也改变了像唐振连一样贫困家庭的命运。”昌乐县扶贫办主任杨海强介绍说,“工作中,我们重点把脱贫攻坚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让党的***政策落到实处,培养更多的‘老唐\’,不让每个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现在全县共有3100多户贫困户、56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2个省定贫困村摘帽。”
新闻推荐
种植户只能暂时把圆葱收回家。眼下正是圆葱收获季,虽然今年喜获丰收,但种植户们却高兴不起来。6月20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昌乐县鄌郚镇20多个村6500万斤圆葱由于没有客商来收购,大部分依然...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