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援藏十三载真挚雪域情 ——记潍坊广文中学援藏教师史之才

潍坊日报 2017-06-10 09:47 大字
□本报记者王晓丽

西藏,美丽干净、令人神往,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又是一片充满挑战和未知的地方。在那里,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援藏群体,他们常年承受着高原反应却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他们背负着压力和挑战,无怨无悔地献出了最好的年华。

潍坊广文中学退休教师史之才就是其中的一员。

青春逐梦润物无声

今年63岁的史之才,老家昌乐,是广文中学的退休教师。1980年,刚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史之才,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对蓝天雪山的向往,翻过座座雪山,越过道道沟坎,不远千里来到日喀则,一干就是十三年。

1980年3月,史之才一行到达拉萨。据了解,拉萨海拔3600多米。刚到拉萨的史之才,饱受高原反应的折磨。“下了飞机,要到医院去吸氧一星期。”在适应高原反应的一周时间里,他尽量避免走动,除了吃饭,基本都需要卧床。

爬一层楼梯、提一点重物,这些在平原地区看来很轻松的事情,对生活在高原的史之才来说都显得异常艰难,每次做完事总是气喘吁吁、胸闷难受,但史之才都靠意志挺过来了。

刚到西藏,他被分配到日喀则萨迦县中学。“全学校就三个班级,很多学生都是结婚以后来上学,有的年龄比我都大。”史之才说。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史之才成了学校的“百事通”,几乎教遍了学校所有的课程。“我是一块砖,学校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他笑呵呵地说。

矢志奋斗无怨无悔

谈及最初去西藏的初衷,老人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跟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祖国培养了我,我总得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西藏需要人,我就应该站出来。”

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忘我工作,苦辣酸甜只有自己知道。1985年,女儿出生后,刚八个月就被送到四川姥姥家,三岁多又被送回潍坊姑姑家抚养。“女儿读高中前,都以为姑妈是自己的亲妈。”

对于没能陪伴女儿成长,史之才的心里一直愧疚不已。有好几次,看到家里无人照顾的女儿,史之才都想回来,可学校的一再挽留让他不忍心离开。等他调回潍坊时,女儿已经八岁。

用知识改变命运,史之才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由于高原反应太厉害,1984年,史之才调到了海拔稍微低点的日喀则地区中学。在日喀则地区中学,史之才主要教授物理和数学。他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教学上,手把手地给学生们指导、帮助,让他们快速成长。

学生们的成长成才让史之才欣慰不已。“每当去当地医院看病拿药,碰到我的学生,他们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那种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史之才感慨地说。

大爱无言情系高原

西藏的生活有苦有甜。在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藏族同胞的热情、淳朴给史之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萨迦中学的伙食管理员德吉在生活中处处照顾史之才,会提前将牛粪给他准备好;学校的出纳米玛加布得知史之才爱喝酥油茶,煮好茶会邀请他去喝茶……说起藏族同胞的热情,史之才娓娓道来,难以忘怀。

“到现在我们都还有联系,他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学生,现在我们语言交流没有任何问题。”史之才说,“记得日喀则地区中学有位藏族校长歌永,他对我们这些援藏教师特别关心。从老校长的身上,我看到了藏族人民的真诚和热情。”

调回潍坊后的史之才依旧关注着西藏地区的发展。“援藏是人生一段特殊的经历,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特殊的锻炼,我们锤炼了作风,提高了素质,结下了友谊,贡献了力量,我们辛苦并快乐着。援藏,丰富了我的人生。”史之才动情地说。

新闻推荐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举行大型招聘会, 331家企业供岗12000个

本报讯(YMG记者尹琳通讯员李娜刘宗俊)5月20日上午,山东省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招聘活动服务“蓝黄”两区汽车工程类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专场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东体育场如期举行,招聘...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