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平寿乐都两故城遗迹

潍坊晚报 2016-10-25 15:22 大字

平寿和乐都,是潍坊本地历史上设立的两个县。汉中元二年(前148年)设立的北海郡是历史上最早的整建制设置在今潍坊市境内的郡,辖26县,包括平寿和乐都这两个县。一说潍城区望留街道平寿村一带就曾是平寿县城址所在。乐都县城址则位于坊子区九龙街道罗都屯村一带。

平寿村搜寻故城传说,古井内石碑刻有蔡邕名字

初冬时节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六,我们沿潍城区浮烟山绕山公路和村村通公路,骑行至浮烟山西南麓,便来到了平寿村。现在的平寿村,看上去与附近的其它村落并无不同之处。

我们沿村村通公路自东面刚进平寿村,就遇到了一位吴姓老者,他已经74岁了。

吴老对平寿的历史及传说有一定的了解,且很健谈。他告诉我们,附近都传说平寿村就是早先平寿县城的所在地,也都传说平寿县汉立隋废。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所以早已无迹可寻了。他小时候曾见过一口古井,井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汉代名宦、名士蔡邕的名字。但这口古井连同这块石碑早已埋入地下,就在村里西北角一处房屋内。而具体是哪一处房屋,现在就连村里人也都说不清楚了。直到现在,大伙儿在村后种地,有时候还能挖出一些不知是什么年代的砖头瓦片之类的古物。

蔡邕(133,一说132—192年),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yǔ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人。权臣董卓当政时,官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他通经史,善辞赋,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他认为当时的六经由于俗儒穿凿附会,误谬很多。为了不贻误后学,他奏请朝廷订正这些经文。汉熹平四年(175年)获允后,他书丹于石碑,命工匠完成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共有46块石碑,称《鸿都石经》,也称《熹平石经》。据说每天专程乘车观看及摹写《石经》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候能有千余辆车停在附近。

吴老介绍说,现在的平寿村,吴姓村民占多数。该支吴氏明代从村子西边的吴家胡同迁来。吴家胡同大致在现在的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五工地一带,早已无迹可寻。他们自己目前也仅仅知道吴家胡同这个名称而已。而按照古旧方志中的记载,该支吴氏由南直隶桐城县(今属安徽省)迁来潍县东明寺(今潍城区于河街道考家村附近)东面落脚,后来又迁到平寿村居住。平寿村曾因此而称吴家平寿庄。我们在这里只发现了民国时期的几栋老房子。

平寿城城址众说纷纭,考古成果意属平寿村村后

历史上的平寿县,最早记载于汉中元二年(前148年)。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销平寿县。在这期间有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设立平寿县的记载。但汉至北魏时期是否撤销过平寿县,却又未见记载。隋代义宁三年(原记载如此,似应为唐代武德二年即619年)恢复平寿县建制,四年后再次撤销平寿县。此后,平寿县成为历史名词。

平寿故城的城址在什么地方,主要有不同的几种说法。

目前的考古成果支持平寿城址就在今平寿村村后的说法。1973年,平寿村以东不远的麓台村一带出土了铭文为“武城戈”“武城徒戈”“京”等三件铜戈。武城在今鲁南,战国以前属于鲁国重要城邑,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属齐国。这三件铜戈应该在齐国武城制造,而在平寿一带使用。在平寿村附近出土的铭文兵器还有“齐城右造车戟”“齐城左造车戟”“无盐戈”“太宰戈”“鱼相戈”等。迄今所见由平寿所铸造和后来在平寿村附近出土的战国有铭文青铜兵器共八件。因而这些考古成果也支持今平寿村一带在战国时期就是平寿城邑所在地的说法。当代有学者甚至推断潍坊一带史前的三寿国、王寿等地名实际上都是平寿的讹载。根据就是:史前传说的系统整理始于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文字中的“平”字往往从“土”,很容易误记为“王”或“三”,因而王寿或三寿,实际上与平寿是一回事。

民国时期,潍县一带主要认同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至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期间的平寿县以及隋唐之交的平寿县城址在今平寿村一带,北魏以前的平寿县城址则在潍县城(今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附近的说法。主要根据是:1931年秋,山东古迹研究会派员来潍县调查古迹,在潍县西关(今属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西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自怡园一带)发现汉代板筑痕迹,并发现自汉代到隋代的瓦瓷碎片。据此可以认为北魏以前的平寿城址就在后来的潍县西关一带。

改革开放后潍城区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书则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隋唐之交的平寿县城址就在潍城(即原潍县城),但未发现该志书列出支持这个说法的依据。

罗都屯访乐都遗址遗址中心曾被损毁

我们在坊子曾看到了汉代乐都故城遗址的照片和简介。于是,寻找乐都故城,就成了我们访古探幽骑行活动的内容之一。

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汉代乐都故城遗址位于今坊子区九龙街道罗都屯村附近,有照片显示,乐都故城遗址立有一块黑地石碑为证。但我们来到罗都屯村了解时,村民们有的说不知道那块黑地石碑在何处;有的说,前不久村子西北的一块石碑让一辆搞运输的大货车碰断了,原来在什么地方,不好找了。因为乐都故城遗址据说就在罗都屯村的西北方向。那块碰断的石碑可能就是乐都故城遗址碑。标志没有了,我等不懂考古、不能识别文化层的人便只好放弃了寻找。

乐都县的存在历史不长。汉中元二年(前148年)时,乐都县属北海郡。新代始建国元年(9年),乐都县改称拔垄县。东汉时撤销乐都县建制。

1981年,潍县、昌乐县文物普查协作组实地调查了乐都故城遗址。他们的结论是:乐都故城遗址,位于罗都屯村西北,东距潍河4公里,西距北眉村1公里,北临309国道,遗址位于一处高约5米、俗称为“摩天岭”的土埠的西南面,一条季节性水沟由此向南穿过中心,当地称为“上天河”。遗址中心区南北长700米,东西宽700米,面积约4.9万平方米。1978年农村整平地面时,遗址中心受到严重破坏,砖瓦、基石、陶器碎片大部分暴露在地表。

考古人员采集到的标本计有:方砖2块,残面饰三角形,几何压印纹;脊瓦1件,泥质灰陶,外饰细绳纹,宫部素面;瓦当6片;二式圆瓦当3件,泥质灰陶模制,面饰“千秋万岁”树纹、卷云纹,当面中心圆内有半圆形球形突起;陶盘1件,泥质褐陶,轮制敞口、方唇、平底;陶瓮口沿1块;豆盘1件,泥质灰陶浅盘;鼎足,夹砂褐陶模制,马蹄形。他们的结论是:马蹄形鼎足和豆盘为战国晚期遗物;砖、瓦当、盘、瓮口沿等均属汉代遗物。

我们走访了罗都屯一位古董收集贩卖人员。他告诉我们,村民们传说罗都屯也是唐代连水县城所在地。但这个说法未见诸记载。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