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分散办学播撒抗战火种

潍坊晚报 2016-10-25 15:15 大字

1942年,抗战形势日趋严峻,昌乐中学撤离,在寺后、辛牟村一带分散办学,此后又在各地逐步建立分校。在日战区,学生们在与日军的周旋中偷偷学习国民政府课本。而霍树楠不断地往来于分校之间,繁忙中为学生授课,保护思想进步青年,支持学生投身抗日队伍,播撒抗战火种。

抗战形势日趋严峻迁址隐蔽分散办学

1942年7月,抗战形势日趋严峻,山东省政府撤离鲁南,移驻安徽阜阳。与此同时,日军进占昌乐军政中心所在地鄌郚,昌乐县政中心不得不移至马宋仓上地区,昌乐中学亦撤离,在寺后、辛牟村一带分散办学。为保证教学质量,霍树楠与校务委员会研究,除校本部外,各分散教学点实行主任负责制,教师由校长亲自协调,轮流调换教师到各分散办学点上课。

当时分散办学的情形,据李云汉回忆:“霍树楠校长和校本部驻在西丛村,对外称‘集贤斋\’;高中部设于寺后,以巩章武先生为主任;初中部设于庞家河沟及郝家辛牟,以亓耀文先生为主任;师范部则设于滕家辛牟及东西阿坡,以原任古疃分校主任赵设科(立文)为主任;训育主任则聘高鲁生先生担任……各村民众对昌乐中学亦竭其全力来支援,我身处其间并身受其惠。”

特设分校方便学生沦陷区不受伪教育

为便于远地学生就读,校本部外特设分校。抗战期间最先设立的,有古疃和路北两分校。古疃分校由赵设科任主任,招生两班,一年后并于本校。路北分校设于胶济铁路以北,属沦陷区,校址在马家河子。抗战后期设立的分校也有两所:一为五里庄分校,实为路北分校迁设于城南五里庄;一为山唐分校,山唐属中部乔官乡。两分校均只设初中,规模不大。

在分校中,办校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是路北分校。据曾任路北分校训育主任的赵建修回忆,县府因铁路以北青年学生升学不易,乃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秋决定假马家河子村,设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以便救济半沦陷区之失学青年。于是伪县府以“于家庄小学高级补习班”名义备案。因于、马二村仅一箭之遥,敌伪无所疑也。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他正毕业于山东省抗战时期之最高学府“省立政治学院文科第一届”,遂应霍校长之邀受聘为该校国文教员,兼办训育工作。昌乐北境本乃精华之区,学生程度颇为良好,仅历数月,即已按部就班,展开紧迫课程。校舍距敌伪不足八华里,而能高悬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书声朗朗,弦歌不辍,实乃抗战精神使然!教学使用伪课本,却不受伪教育。

往来分校间亲自上课,被日军所掳险丧命

分校处在日占区,办学十分艰难。霍树楠作为一校之长,不但要经常到分部、分校去处理学校事务,有时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愿望,直接为学生上课。

据山唐分校的学生回忆,霍树楠到校都是夜间,然后再利用第二天有限的几节课讲平面几何。老师一通知第二天带几何教材,学生们就知道霍校长又要来校并上课。只可惜机会不是很多。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环境十分恶劣。鬼子占着西边的北岩街和边下街,经常下乡清查围剿。为了与其周旋,学生都做了两手准备。鬼子来了,便摆上“新民课本”;鬼子走了,马上换成国民政府课本,就如捉迷藏一般。就在日本投降的那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天,学生们相约逛方山,北岩炮楼的鬼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二日,会同边下村的鬼子径直到山唐分校,逼迫师生去北岩据点,一个鬼子头目让翻译官追问:“念什么书?”学生回答:“念的新民课本。”翻译官又问:“到山上干什么?”学生答:“星期天到山上玩耍。”鬼子头目看到谁脸发黄就关押谁。国文教师徐官邦、数学教师于国胜被鬼子扣了。于国胜是歇头仓人,胆子极小,吓出病来,不到半年就死了。

据李云汉回忆,霍树楠不时地往来于校本部与各分部、分校间,有时步行,有时骑毛驴,往返奔波,不以为苦。尤其是去路北分校,需穿过敌军占领下的胶济铁路,而日军戒备极严,十分危险。大概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霍树楠前往路北分校途中,穿越铁路时,不幸为日军所掳,押解至坊子予以监禁。消息传来,师生无不惊惶万分,担心校长的安危。亦有师长持乐观态度,告诉同学们说:“请大家相信张专员,他一定会想办法营救校长回来。”张天佐果然有办法,三个星期后,霍树楠获得释放,安全返校。李云汉那时在庞家河沟读初中,曾与一部分同学去丛家庄见校长表达慰问赤诚,霍树楠对他们说:“大家放心,我被监戒期间,并未受太多的罪。”同学们见他面容憔悴,眼角也有点润湿,心中也不禁为之黯然凄伤,至于落泪。

有些校长只管行政不教课,很容易被学生看作是官僚,难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师生感情。而霍树楠平日行政工作已经很忙,但高年级各班都争着请他开课,他也尽可能不让同学们失望。关于校长授课时的点滴,李云汉记忆犹新,他教数学是出了名得棒,能听他课的学生好像身价增高了一些。初中三年级时,梓坡先生教过李云汉平面几何学。很奇怪,他平日讲话似乎总有点不太能抓住核心,一件事往往用很多话来解说,还不一定能讲得清楚。但上了讲台,就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觉,再复杂的数学难题,他只用三言两语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尤其是在黑板上信手画出的圆形,竟是丝毫不差地那么圆,叫人不能不惊叹霍校长是个奇才。

保护思想进步青年支持学生投身抗日

霍树楠对追求思想进步的青年师生,十分关心,尽力保护。当时,学校初中部学生朱庆芳在家偷读进步报刊,从石友三部搞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革命书籍在同学中秘密传阅,被张天佐的密探侦知逮捕。尽管霍树楠是国民党党员,但得知此事后,仍与初中部教务主任、张天佐的老师田际隆协商,一起发动组织教师联名上书,要求释放朱庆芳。朱庆芳虽被保释,但仍受张天佐密探的监视,没有人身自由。1942年秋,趁青年从军去后方之机,霍树楠让他报名从军,总算脱离了困窘。

霍树楠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他的支持下,昌乐中学掀起了从军热潮,有几十位男女同学参加了抗日救国的战斗。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霍树楠聘请曲阜高鲁生(芳楷)先生为训导主任。高先生为秦启荣之嫡系干部,曾任秦部军需处处长……时山东支团部亦驻节昌乐,对昌乐中学团务直接予以指导与协助,支团部代书记宋宪亭先生也常来访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冬,曾举行一次团员大检阅,完全以军队阅兵的方式进行。随后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报国的高潮。

李云汉回忆,知识青年从军报国运动,是民国三十三(1943年)年湘桂前线失利后在后方发起的,但早在此之前,昌乐中学同学即已有人投笔从戎,抗日救国。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号召传至昌乐后,从军运动掀起了高潮。就他所知,有刘景尧、赵怡然、张怀仁、程威海、赵笃诚、宋其仁、张炳孝、高庆来、贾伟灵、赵企增、刘书全和女同学刘圣源等数十人参军,这些同学都是冒险从昌乐穿过敌人的封锁,到达后方去的,他们受尽了苦难,但也学到了文武全才的真本领,奠定了成功立业的基础。刘景尧参加了印缅远征军,他是第一个把昌乐中学的精神带到大西南的人。

昌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