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踪迹 赵俪生的文学源泉

半岛都市报 2022-02-22 01:05 大字
3

藏在地底下的河流,失去了旧日的芳华。然而,它当年的魅力,在名人故居的选址中可见一斑。

当年青岛华商第一大亨——商会会长丁敬臣,就选择在大学路16号甲,也就是青岛河旧址旁建造了丁公馆,只是因为,窗外的白杨和河水,让他想起了家乡水城扬州,凭栏眺望,水清树繁,那是他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大学路的变化是与大学有关的。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开办,校门就对着青岛河。而校长杨振声的故居则在黄县路石桥的一端。他广招人才,用“先尝后买”的方式,引来了闻一多和梁实秋,值得一提的是,梁实秋故居当年窗外也面对着青岛河。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青岛河滋养了一个中学生的心灵,他后来也任教于山东大学多年,青岛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筑梦和圆梦的地方。他,就是赵俪生。

赵俪生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1917年生于山东安丘县景芝镇东村,出生于书香门第,家道中落后,尝尽人间悲苦。1927年冬天,10岁的赵俪生跟随母亲和三个姐姐逃荒似地离开家乡,来到青岛,与父亲会合。然而,父亲对他们不闻不问,可想而知,他们生活是多么得艰难。在《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里,赵俪生清晰记得小港码头上专供苦力的饭菜味道,原料是从船上运下来的剩饭剩菜剩汤,加热后以一枚铜板一碗的价钱出卖。那种味道,令晚年的赵俪生还会时时作呕。每到周末,赵俪生还要带上临时捡来的工具,到团岛去敲海蛎子,带到云南路上叫卖,换钱买练习本。

在青岛,赵俪生就读于胶济铁路中学。“开始几年,学校没有固定校址,靠租赁楼房上课,自广西路迁浙江路迁明水路迁大学路,只管上课,不管住宿和自习,学生走读,所以很难要求质量。再者,老师也都是胡乱聘来的”,赵俪生在文集中的“学术回忆录”里,补充了这段经历,学校请来了专家、原曲阜第二师范的校长宋还吾,“他高高的个儿,留一丛浓黑上须,西服革履,拿一支相当粗的手杖。记得他是1930年春天到任的”,“他不是一个人到任,而是带来一大帮人,其中主要是一些从北大、北师大毕业,有学识有新思想的教师。于是,风气创开了”。从此,赵俪生感觉头脑开始接受第一次铸造,“我的灵魂,浸入了第一个染缸”,是他“浸润在新文艺中的十年”。从此,赵俪生开始从文言文转为用白话文写作。

赵俪生的第一位白话文语文老师是郝荫潭,当时也是杨振声聘来的名教授之一杨晦的夫人,后来两人离异,这是后话。彼时,铁路中学赁租青岛大学教学楼办学,“那时我写了一篇作文,描写大学路和黄县路拐角处一孔石桥的水塘,春雨落时激起的一轮一轮的涟漪”,很显然,赵俪生描写的是青岛河,这篇文章得到了郝老师的赞赏,她不吝赞美之词,大加圈点批语,并当做范文在班上宣读讲解。“这一行为,倒不在于在当时小小的教室里提高了我在同学中的声誉,它更高更大的作用是,启发了我终生写文章的至死不衰,甚至当代不少名人当面告诉我说,他每在目录上碰到我的文章,就非找来读不可。我是如何培养成了这点可怜的魅力的?我自己不清楚;但假如有人死命要问的话,那么我只能说是郝老师赐给的”。也可以说,青岛河给了赵俪生灵感,成为他走上文学道路的敲门砖。

在青岛,赵俪生办过副刊,发表过不少文章,后来他考入清华大学,当上教授。1950年,带着妻儿回到家乡青岛,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在难得的静谧时光里,赵俪生夫妇耕耘历史研究,在书桌上,在课堂上,都结出了累累果实。1957年,赵俪生调离青岛,到兰州大学任教。经历过人生的考验之后,换得幸福晚年,2007年,赵俪生教授去世,享年90岁。

新闻推荐

安丘大棚樱桃再有20来天就熟了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玉芳2月5日,大年初五,虽已立春,但天气寒冷。在安丘市景芝镇小付岗村东的培珍合作...

安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