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 传拓让文物“活”起来

潍坊晚报 2019-05-18 10:18 大字

潍坊作为金石重镇,传拓技艺也渊源已久。

一方古砖,一张宣纸,几片淡墨,经过一双巧手的拓印,便构成了纸墨之间的黑白世界,这就是传拓的技艺。传拓被称为古代中国人的“照相机”,它的灵魂就是“雪泥鸿爪,拓墨寻真”。

传拓,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有拓片传世才能与历史对话

潍坊自古为金石重镇,以陈介祺为代表的金石大家,以收藏、研究、传拓、考据而名镇海内,为金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拓片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显示出来的一种技能。

传拓起于隋,最早的作用是临摹习字。到盛唐后,这种习字方法更是被上层士大夫所普遍采用。在两宋阶段,传拓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后人得以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拓片的意义不言而喻。

拓片对于当代人来说,并不是件熟悉的东西。“一件石刻的出土或是发现,往往是经过传拓才能展示的,尤其书法等石碑里的一些内容都是通过拓片来展示的,所以金石学的研究离不开传拓技艺,但传拓技艺在失传很多年后,近些年又慢慢随着金石学的振兴又重新振兴。”传拓艺人张志亮说,传拓技艺也为金石学家、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一些器物遗存上的铭文,通过传拓这种方式得以印发行,成为研究古文字、书法艺术的最好方式。

如今在潍坊,传拓这门手艺,能做到专业水准的人是少之又少,张志亮是潍坊为数不多的掌握了全形拓技艺的人。

学习装裱时开始接触碑帖

1971年,张志亮出生于潍坊安丘的庵上镇赵家营村。受父母的熏陶,他自幼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

说起对碑帖传拓的“初次体验”,张志亮回忆起了童年的时光。一次放学途中,他路过庵上石坊,石坊刻画着雄壮高大的武士、美丽动人的梅兰竹菊……精美的图案花纹让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纸笔开始描摹起来,虽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他描摹得栩栩如生。

1989年,张志亮参军来到河南洛阳,成为一名通讯兵。当兵期间,他参观了一个北魏的石窟寺,看到那些精美的石窟造像、文字题记就莫名的喜欢。1992年,张志亮复员了,他选择留在洛阳跟着一位装裱师傅学习装裱。学徒三年,他刻苦学习,没要一分钱工资,只想能学到一手好技艺。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优秀作品,眼界大开。也是在学习装裱期间,碑帖开始走进他的生活。

1993年的一个冬天,张志亮和朋友一起去洗澡。路过一个旧书摊的时候,一本杂志里露出的一角拓本吸引了他的注意。张志亮仔细观看,发现这淡墨的拓本,斑斑驳驳的,有小虫打的眼。

“破的像老家过年贴的过门钱,但是上面字体非常漂亮,古意盎然,落款写着大齐武平二年。”当时的张志亮还没有接触拓本,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什么石碑上的,却对它一见钟情。一番讨价还价不成后,囊中羞涩的他在恋恋不舍中离去。但去了澡堂以后,他根本无心洗澡,一直惦念着那个拓本,想想还是迫不及待地从澡堂跑出来,直奔旧书摊,路上还担心拓本会被别人买走。

终于买得这个拓本,张志亮如获至宝。回家后他连夜将它托裱到墙上。当时的张志亮并不知道这张拓本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于是他开始大量买书,去上海,奔西安,潜心研究。

两年后,张志亮终于让拓本“开口说话”。原来这是北齐武平二年的一个造像题记,叫“僧道略造像题记”,碑现藏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此拓本系清中期拓。此后张志亮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碑帖传拓的研究和收藏之路。

要精益求精拓出器物的本真

“每一次修复、传拓都是棘手的挑战,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全神贯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就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张志亮眼中,传拓艺术体现的正是“工匠精神”。

“要对古代文化有敬畏感,要精益求精,拓出器物的本真。”张志亮说,以传拓碑刻为例,清洗石碑,将一张纸敷在碑刻上,用棕刷蘸水刷在纸上,使纸入凹处,然后再用拓包蘸墨,敷墨纸上,多次刷墨,使得碑帖文字清晰。

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的几个步骤,其实是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好好掌握火候,纸不湿润贴不上去,但太湿了又容易破。“一幅好的拓本,一定是墨色均匀,纸张完整,墨不透纸。”张志亮说。

如果在刷墨的过程中,拓纸破裂、透墨会污染到下面的文物,对文物造成损耗,这需要拓工丰富的经验以及对文物的敬畏心。张志亮介绍,所拓作品要从器物文字和纹饰考虑,表现文字的完整性,合理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更好的体现所拓器物的精神气韵,创作出格调高古的纸本艺术品。

张志亮说,我国古代许多佚毁、漫漶不清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使得这些文献资料保存下来,让人们读到原碑刻的内容并感受到原碑的风貌。不同的器物,对传拓的要求不同,如山上的摩崖石刻,字体非常大,传拓一般用桑皮纸,油烟墨;而碑刻用比较薄的生宣纸;而青铜器对拓纸的要求更高,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拓的更清晰。

26年来,张志亮曾先后传拓山东《董家庄汉墓》画像石、偃师唐《升仙太子碑》、晋《辟雍碑》、荥阳北魏《敬史君》碑、巩县石窟《六朝造像》及各类隋唐墓志;玉器有乾隆玉玺《太上皇帝》印,吉金有《吴王夫差剑》、陈介祺旧藏《新莽铜量饭帻》及商周青铜器全形拓等。

在众多传拓作品中,清乾隆皇帝所用太上皇帝玉玺作品让他印象深刻。

2011年9月,张志亮应邀到香港,传拓清乾隆皇帝所用太上皇帝玉玺。玉玺呈圆柱形,底部阳文刻“太上皇帝”四字,顶部刻双龙及乾、坤、八卦符号。圆柱四周刻乾隆御笔诗文。因为是刻在玉石上,线条很细腻,要求拓全印文及诗文至顶部,传拓难度很大。张志亮接到任务后,先自己刻制了一方类似此形式的印章,反复练习,积累经验,到香港后他顺利完成了任务。

修复碳化破损梵文绢本“重见天日”

碑帖拓片是较为早期的印刷技术,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和历史,可以还原一些历史事件,这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年代发展拓片本身已成为具有价值的文物。

有的古书、碑帖拓片因为保存不当等原因,出现了虫蛀、酸化、腐化等现象,让本就薄如蝉翼的文本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这些“生了病”“有创伤”的拓本做修复,让它们“起死回生”,也是张志亮重要的工作。近年来,他参与过刘墉、王铎、沈周、余集等名家残画的修复工作,还修复过隋代的梵文经卷。

2011年,张志亮为某博物馆修复一卷隋代的梵文经卷。由于在地下存放了上千年,整个绢本已碳化,只能随势打开,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放平,张志亮根据绢的裂纹和文字走向,像拼图一样,慢慢地对绢文进行拼接。

“因为绢本上的经文是不好识读的梵文,所以我只能根据绢本的残破痕迹去接。唐代绢都是经纬线单股织造,看着很是结实,但是稍微一碰就破损了。在拼接时,只能靠水的浮力,推动绢本的移动和定型。由于是碎片拼接修复,为了更好地对接纹路,只好画面朝上,对好后再翻转过来。这个过程也要慎之又慎,不可大意。”张志亮介绍说,他用另外一张薄膜附到正面的绢本上,翻转过来,再刷上手工调制的糨糊,用干覆法上附上单宣纸。从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5时,张志亮经过连续近10个小时的工作,最终把这一绢本修复成功。

回到潍坊后的张志亮成为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与潍坊市博物馆其他文物师一起为潍坊文物修复工作贡献力量。

“这份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张志亮说,这个工作虽然做在当下,但触摸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因此,要怀着敬畏的心,用如履薄冰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古代艺术品,让文物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练就了一眼定真伪的能力

从得到的第一个拓本开始,张志亮走上拓本的研究和收藏之路。2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研习中鉴定,在鉴定中收藏,只希望一生做好一件事。

张志亮表示,对拓片的研究,专业性极强,而且需恶补古文字知识。张志亮经常挑灯夜战,阅读唐史、魏书、汉书等大量书籍,因为很多人名、人物传记就在里面,如果不看书就难以解开其中的奥秘。

张志亮的收藏里,有周秦、汉唐直至民国以来的重要金石碑帖千余件,其中大多是民国之前的旧拓。在这些收藏中,有号称碑中之冠的清拓泰山铭,十三米长,五米五宽,是李隆基泰山封禅的时候写的,一千字,字非常大。

因为常年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张志亮对于拓本的识别已经达到了“一眼定真伪”的程度,也因此,经常被拉去各种场合做鉴定,比如被电视台请去做一些鉴宝之类的节目。

“你看这幅拓片就是翻刻的。”张志亮拿出手机有关拓本拍卖微信群里的一幅作品说。

因为对古文化、传拓的炽爱,张志亮在研究碑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研究碑帖,鉴定碑帖,收藏碑帖,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凭着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名字在圈里越叫越响。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在张志亮看来,金石碑帖的修复、传拓工作,是严肃、专注而“孤独”的修行,这个工作是复活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推广传拓技艺搭建传承交流平台

2016年,张志亮回到家乡潍坊,他在潍坊市博物馆办了个人收藏展,这是潍坊市博物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石碑帖展览,展览展出了150余件金石碑帖,均为民国以前的旧拓。

展览碑拓的原碑是汉代至唐代的碑刻,包括甲骨文、金文、汉代摩崖、唐宋碑刻以及明清刻帖,其中绝大多数拓片是已载入中国书法史的名碑巨拓,品类繁多,并有珍稀本展出。

展览作品的内容丰富,使得观赏者欣赏这一个展览,就仿佛看了一部中国书法史。

“希望让故乡的年轻人接触一下碑帖和古文化,为更好的弘扬中华国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张志亮表示,以前喜爱传拓、收藏传拓是件很个人的事情,而如今,作为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投身于公益推广活动,推广传拓技艺和文化。

张志亮联合多家博物馆开展潍坊金石传拓研修班、金石传拓公益讲座;走进校园推广、为残疾人讲学。“我对传拓事业感情深厚。作为传拓技艺传承人,我要成为中国传拓技艺传承中的环环相扣的一环,将这一技艺传扬下去。”张志亮表示,有很多人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去研究那么古老的东西?张志亮说,碑帖传拓的价值不言而喻,他希望更多现代人能够了解传拓技艺,培养孩子练习书法的兴趣。

“眼下,业界‘金石热’的潮流兴起,将来,我们希望能联合社会各界,搭建起金石碑帖文化的交流平台,让大众从收藏、研究、传拓、修复、鉴定、考据等各个角度,认识并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张志亮说。

A12-A13版文/图本报记者隋炜凤

新闻推荐

采石坑生态修复变美景

5月12日,人们在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参观游玩。安丘市经济开发区青龙山片区原是废弃采石坑,山体破坏严重,生态...

安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丘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