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菏泽的“寻人信”刷爆多座城市的“朋友圈” 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

牡丹晚报 2019-02-27 10:01 大字

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十余年如一日,这封特殊来信只为“英魂归故里”□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赵亚雯

近日,南京邮政六合区分公司雄州投递部收到一封菏泽的来信:“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特殊的来信,引起了南京人的全城接力,时隔72年后,烈士有望魂归故里。

这封来自菏泽的“寻人信”刷爆了南京的“朋友圈”,很快就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成为新闻热点。

然而,来自菏泽的特殊“寻人信”却不止这一封,刷爆朋友圈的城市也不仅仅南京一座。

从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社区烈士陵园寄出的寻人信近千封,有的石沉大海,有的在不同的城市泛起波澜。

相似的“寻人信”背后,是谁在为这些烈士寻家?这些烈士又牺牲于何时何地?在寻家道路上遇到哪些挫折?……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场自发的寻人“接力赛”迅速席卷南京城

“英雄埋骨他乡,今天请烈士回家!请帮忙转发!”前几日,在南京人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的一条求助信息不断被转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原来,这条信息是南京邮政六合区分公司投递业务检查管理员孙祝安和内勤分拣人员惠勤最先转发的。他们就是收到菏泽来信、掀起寻家的“发起人”。

“收信人为‘王慰华烈士’,而收件地址在目前看来并不存在——六合县马镇区沟石村。虽然邮政有‘地址不存在可退回处理’的业务规定,但意识到事情特殊,我还是决定帮助寻找。”孙祝安说。

看到这封信后,他们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英雄埋骨他乡,今天请烈士回家!帮忙转发,功德无量!”的求助帖。

在他们的号召下,南京邮政全体员工立刻自发转发了这个求助帖,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在朋友圈和各种论坛上转发,也引起了南京公安部门和媒体界的重视和关注。

最终,民警和热心邮递员经过信息对比,赶到与信上地址最为契合的六合区马鞍街道尖山村沟石组,经过排查考证,要寻找的 “王慰华烈士”的家就在这里。经当地人提供可靠线索,该烈士应该是“王殿华”,而非“王慰华”,是1947年入伍的,离开家时20岁,参加了菏泽战役,因为年代久远,纸质档案材料上的姓名模糊不清,才导致难以寻找。经南京档案管理部门反馈,这些信息与烈士当年提供给部队的地址信息一致,离家72年的烈士终于找到家人。

“烈士寻家”事件发生在全国多座城市

南京帮烈士寻家事件一经报道,立刻走进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殊不知,这仅仅是“英魂归故里”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几乎是与南京事件在同一时间轴上,莱芜邮政投递二部投递员朱玲华接到两封寻找烈士家属的信件,收件人是:山东省莱芜县汶阳区米家村徐恒古烈士和山东省莱芜县汶阳区戈林庄陈芘友烈士,信封上写着两位烈士均牺牲于1947年12月的菏泽战役。其他内容与南京烈士寻家那封信上的一模一样,都特意注明了“望邮递员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落款同样是“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烈士陵园”。

同样是借助邮递员、当地媒体的力量,和莱芜微信朋友圈全民发动,经过几番寻找,找到了烈士徐恒古的子侄家人。遗憾的是,烈士陈芘友还没找到家。

“英魂归故里”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

在南京、莱芜两地均出现帮烈士寻家的热点事件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接到来自潍坊晚报的联动请求。原来,潍坊人的微信朋友圈也被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刷屏了:帮助葬于他乡的“李福顺”烈士寻找家人。除了收件人信息不同,这封信的落款和备注与南京、莱芜两地如出一辙。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潍坊烈士寻家同样是从邮政投递部开始的,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烈士留的家庭地址已经不存在,潍坊市安丘县七区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改变。为让烈士早日找到家,安丘邮政员工纷纷转发这个求助帖。这一爱心举动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注,短短几个小时,这条为烈士寻亲的信息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大量转发。有市民自发组成多个为烈士寻亲的微信群,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联系相关专家商讨研究,争取早日为李福顺烈士寻找到家。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局、史志办,多个部门联动,翻遍了1947年前后安丘县七区的所有相关记录,遗憾的是,仍然没有找到李福顺烈士的家人。虽然没有结果,但帮烈士寻家事件并没有结束,据潍坊晚报记者介绍,他们依然在行动中。

“助英魂归故里”由菏泽人“发起”,已坚持了11年

多座城市的烈士寻家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所有的信息把源头都指向菏泽,无数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信的落款 “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烈士陵园”充满了好奇。

在张和庄社区,有一处烈士陵园,200多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长眠于此。其中136位为无名烈士,人们不知道他们家乡位于何处,也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然而,这些无名烈士,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菏泽大地。

退伍军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每次来到烈士陵园,看着一排排烈士墓无名无姓,深知这些烈士的艰难困苦,为无名烈士寻“家”的想法便在脑海中萌生,决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他们找“家”,以慰籍烈士的英灵。

提起张景宪的名字,可能外地人有些陌生,但菏泽本地人却熟知其人:他是2018感动菏泽年度人物候选人,他十一年如一日坚持帮烈士寻家,他就是“助英魂归故里”事件的发起者之一。

张景宪是退伍军人。1985年8月3日,他所服役的部队炮兵团二营全体官兵,从山东肥城乘坐火车到云南老山前线。张景宪作为炮团二营四连报话班班长,眼看着两名战士在战斗中从他面前倒下。

5年的军旅生涯,给张景宪的人生底色铺上了浓浓的橄榄绿。2007年,退伍返乡的他当选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看到村西头一片集中的坟茔,他常常注视很长时间。

“作为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兵,我始终对军人有特别的情结,虽然这里掩埋的不是我的战友,可面对这些无名烈士,心里还是隐隐作痛。”张景宪说,“这些烈士牺牲之后,他们的家在哪里、叫什么名字,别人都不知道,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为这136名无名烈士找到家,让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牺牲在了菏泽。”

追溯70年前的菏泽战役,让烈士归乡义无反顾

时间追溯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被迫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同年12月28日晚,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由定陶一线向菏泽城奔袭,完成对敌包围后,发起攻城战斗。

据史料记载,这些无名烈士参加的战役历史名称为“菏泽奔袭战”,是为策应刘邓大军过黄河而进行的战斗。攻城中,当部队冲击到第三道战壕时,受到敌人密集火力压制,136位战士倒在敌人枪林弹雨之下。

据介绍,张和庄作为当时临时战地医院,受伤的战士被送到这里。已经去世的王书义是事件的见证者。他曾介绍,轻伤员包扎后就被抬到后方;而不幸身亡的,则就地掩埋在张和庄西北角老赵王河的河沿上。战士被掩埋后,都立了墓碑,上面有战士的姓名、籍贯,只是被后来反扑的敌军毁掉了。

张景宪从沙场走出,对这些素未谋面的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没有到前线真枪实弹打过仗的人,不知道战场的残酷,不知道战士马革裹尸的悲壮。于是,让烈士归乡,成为他义无反顾的梦想。

2008年清明节前夕,张景宪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看到这里到处荒草丛生、无人打理,十分心痛,连夜组织老党员将陵墓周围清理出来,并商讨如何治理周围环境。

2010年,在佃户屯办事处的支持下,张和庄社区将烈士土坟改造成水泥坟墓。

2011年,菏泽市民政部门对烈士陵园又进行了升级改造。

“最初,埋葬烈士的这片坟地只围了一圈土墙,十分简陋,在区、办事处的支持下,才有了张和庄社区烈士陵园,烈士才有了安息之所,这为以后帮烈士寻家打下了基础。”张景宪说。

一诺十余年,他坚持为无名烈士找家

正是许下了 “助英魂归故里”的宏愿,张景宪才开始了寻找生涯。然而,帮助无名烈士寻亲找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这没少让他费劲。

“这些烈士生前部队的番号叫什么?他们是参加哪场战役牺牲的?……”张景宪说,摆在面前的这些问题,最初让他根本无从下手。

首先从史料入手,在查到“菏泽奔袭战”这一线索后,张景宪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济南荣军医院、北京军事博物馆等地寻求线索,通过以寻找烈士生前部队为突破口,着重查阅了一些部队和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景宪最终找到无名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这136位长眠于此的烈士,生前都属于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

为了进一步深挖线索,张景宪又深入到沂蒙山老区、新泰地区、莱芜地区,行程近万里,书信近千封,终于找到一位叫赵忠泰的老人,他是原华野八纵的战士。2010年初,张景宪满怀希望赶到位于新泰市泉沟镇的赵忠泰家中,向老人深入了解当年的情况,确定了这些无名烈士就是“老八纵”的战士。

依靠这一线索,张景宪又找到了菏泽的一位老退伍军人刘浩然。刘浩然1975年参军时,所在部队就是由这支老八纵部队改编而来的。经过多年的寻找,烈士们生前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发展到今天,有了新的番号和驻地。

2014年清明节前夕,张景宪赶往该驻地了解情况。部队军史馆里,不仅记载着当年那场战役的情形,还找到了当年的烈士花名册。这些烈士是八纵二十三师,即现在七十七旅的前身部队,共找到94名烈士,其中有详细地址的86名,安葬在张和庄的57名,安葬在菏泽城南一带的25名。

找到花名册,张景宪无比激动,便立即给烈士家属寄信,通过对接、协调,有的烈士家属在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张和庄。

看到烈士家属在墓碑前祭奠落泪,张景宪非常欣慰,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遗憾的是,名册虽记录了烈士的姓名和住址,但时代变迁,很多村庄早已不存在了。

多人参与,余生只做一件事:让英雄回家

为烈士家庭住址邮寄书信,是张景宪使用的办法之一。据了解,六七年来,通过这种方式,他已经为包括南京王慰华烈士、莱芜陈芘友烈士在内的13名烈士成功找到了家。

“每当有烈士家属或烈士战友前来祭奠,我都感到帮烈士寻家是很有意义的事,这也增强了我继续为无名烈士寻亲找家的信心。”张景宪说。

张景宪不是一人在战斗。他是最初的发起者,也激励、带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参与、支持这件事。此次南京、莱芜、潍坊多座城市帮烈士寻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张景宪的推动下,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让英雄回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努力,从市、区,到办事处,再到我们社区,很多人在支持、参与这件事,无论是烈士陵园的修建还是资料的查询、线索的排查,都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张景宪说,“比如,在烈士陵园内,67岁的张和庄村民吕恒志,已经无偿守护烈士们40余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随着张景宪不断地向外寄出“寻家信”,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通过网络参与进来。宁波志愿者孙嘉仪就是其中一位。

张景宪向她提供烈士的信息名单,孙嘉仪整理后在微博上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活动,在较大范围内为烈士寻亲。

“帮烈士寻家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会尽最大努力寻找,但愿这样能抚慰这些长眠于此的年轻英魂。”张景宪说。

新闻推荐

安丘市诚信建设引领文明乡风劲吹

本报讯(记者张传亮通讯员赵峰)近日,安丘市的14处镇街区,分别组织召开专题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2018年度“五好文...

安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