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相机给潍坊写“日记”

潍坊晚报 2018-12-15 10:01 大字

记录城市20年来变化,李保延用掉十余万张胶片

时值隆冬,李保延再一次来到潍坊,拍下了一组安丘市郚山镇乡村发展的照片,这是他第几次来潍坊早已数不清了。1994年春天,他因参与第十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会刊创作来到潍坊,自此爱上了这座城市。他登上高楼、走入深山、穿过大街小巷,寻找潍坊不为人知的美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仅胶片就用掉十余万张,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是一个用相机给潍坊写“日记”的人。

1994年因风筝会与潍坊结缘

12月11日飘着雪花,在市区一家摄影器材店,记者见到了李保延。地下室装修成了一间茶水室,这里是许多摄影人的“大本营”,李保延和老板相识多年,也时常过来坐坐。

地下室的架子上,摆放着各个时期的老相机,透过它们和斑驳的胶片,时间仿佛穿梭到了当时的情境中:或是拍下全家福的温馨一家人,或是山河的壮阔景色,或是城市的普通一隅……在西侧的墙上,挂着几幅人像,简洁却充满了韵味,这是李保延随手为朋友拍的,在他的镜头里,少有关于人物的主题。

李保延穿一身休闲服,因时常行走在乡野间,这是他常年的装扮。许是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状态和摄影对于美的追求,很难将“花甲之年”与66岁的李保延联系在一起。

李保延1952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有着多年媒体从业经历,曾参与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刊物《亚运快报》的创办。正是因为这份报纸,1994年春,潍坊市即将召开第1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渤海商报社》受市政府的委托来编辑风筝会会刊《国际风筝会快报》,时任报社摄影部主任的李保延从沈阳来到潍坊采访。

“以前听说过潍坊,但都是关于风筝的,其他了解不多。”李保延说,在潍坊的那段日子,他不仅见识到了独树一帜的风筝文化,还结识了一批热情豪爽的潍坊朋友。走过全国许多地方,在他眼里,那时的潍坊虽是座小城,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具一格的风味。

完成任务返回沈阳的他,久久忘不掉那精美的潍坊风筝,犹如有一根风筝线牵着他的心。不久之后,他重返潍坊,开始拍摄潍坊风筝专题,渐渐地深深爱上了这座独具魅力的风筝之都,大街小巷、山林湖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十余万张胶片装满20个箱子

李保延打开了一组老照片,拍摄对象是上世纪90年代的富华游乐园和富华大酒店。照片中的酒店外观簇新,游乐园中游人如织,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不过,自此处往东往北一片空旷,难见高楼大厦的影子。“我刚来时,潍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刚刚开始。”李保延告诉记者,市区只有东风街和胜利街两条主要街道,东风街正在扩建中。

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何他频繁出现在沈阳到潍坊的火车上,从在潍坊住上一周两周,到两个月三个月,到更长时间,而这里只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城。手工风筝、高密泥塑等民俗文化,沂山、诸城茶园等人文和自然风光都深深吸引着他。“行走在临朐一个小山村,一个老农民都可以写一手好字,这就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李保延说。

从最开始的拍风筝,他的拍摄对象扩大到了整个潍坊:杨家埠从昔日的农家小院到今日的民俗大观园,他记录了它的变迁;高新区从一片建筑工地发展成为企业云集的国家级开发区,他见证了一座新城的崛起……通过他的照片,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潍坊,他也吸引了更多的摄影人来拍摄潍坊,用他们的镜头将潍坊的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潍坊是一个‘大乡村’,现在则更像是一座‘精品城市’。”李保延说,潍坊城市并不大,但十分整洁有序,广场、湿地、鲜花、绿树近在咫尺,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潍坊就像故乡,每每来到潍坊就会有一种游子回家的感动。

20多年来,李保延仅拍摄潍坊就用掉了十余万张胶片,装满了20个箱子。他举办了多次摄影展,向更多的人展示潍坊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秀美风光,其中《东方威尼斯——游乐园风光》连续展出了8年,还在青岛、东营、淄博等地举办了《沂山旅游风光》展等。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几次打算停下脚步回到沈阳,常常是朋友的一个电话,他就又一次登上了开往潍坊的列车。

文/本报记者周晓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野兰沟的秋天

野兰沟,位于安丘西南百余里,柘山镇最北端的丘陵地带,长约七八里,东西两侧沟壑纵横,沟底有小溪,四季流水。漫山遍野长...

安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