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植阡陌新风入民心 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谭佃贵本报通讯员王震
9月3日,安丘市郚山镇南逯村村委格外热闹,先是村民张华、徐永德分别送来了“邻里互助抗灾救灾”锦旗,在外地工作的流动党员于海又自费2000余元送来了30个奖杯,他们都是感谢村里30名党员群众在抗灾救灾中的突出表现的。村党支部书记于志良说:“通过抗灾救灾,我们村涌现出了不少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弘扬了新风正气,给村里营造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氛围。”
目前,“树文明乡风”“传承好家风家训家规”活动正在安丘全市村级开展起来。这个市以家风晾晒为关键,提炼干事创业、孝亲敬老等方面的家风家训,通过公开栏晾晒、好家风评选、组建百姓道德评判团,对道德模范以及先进典型进行认定和宣传,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评议、鞭策和曝光,促进乡风文明水平提升。
今年60岁的游玉英,是石堆镇梯门村村民。她3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病婆婆。6年前她突发脑溢血,出院后,依然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为的就是让婆婆吃得好、穿得暖。“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90岁婆婆只要提到自己的媳妇都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63岁的党员刘瑞美是安丘市兴安街道十二户村人,她孝敬公公、帮助居民治病的事迹让全村的人竖大拇指。公公在世时因病瘫痪,她忍痛关掉了自己十分喜爱的缝纫学校,全天照顾公公,坚持把孝敬老人、照顾老人的事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二位。每次党员学习时,她都提前安排好老人,一次也没落下过。她说:“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关心老人,是我们应该保持的优良传统,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红白公事方面的陋习一度是困扰农村文明的顽疾。安丘市一个村一个村抓起,全力破解这一难题。该市各个村居随处可见移风易俗标语、宣传画和移风易俗文化墙,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减轻了群众负担,农村道德风尚有了很大提高。
凌河镇大路村从倡议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入手,制定了办理红白公事的倡议书,凡是按照倡议办理的,红白理事会予以帮办,否则不帮办,对节俭办事的带头户给予900元奖励。村里的红白公事,自倡议以来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单就白公事每次就为事主节省开支3000-5000元,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这一做法也逐渐在全市推广,群众负担少了,文明村风日盛。截至目前,安丘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镇12个,省级、市级文明村(社区)42个。
安丘市开展了常态化的“一月一典型”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孝亲敬老好媳妇”“农村优秀青年”“先锋党员”“致富能手”“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今年推选出中国好人1人,潍坊好人4人,安丘好人23人,在全市866个行政村的“善行义举四德榜”进行展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
文化涵养,文明提升。每到周末,官庄镇小阿坨村的村民就早早地吃过晚饭,在村里的广场上等着看戏。村民孙大爷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我的小孙子也不时地跟着台上唱唱跳跳,真的是太感谢政府了。”
安丘市开展了“幸福文化大合唱”工程、文化下乡“十百千”工程、“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等活动,提供的文化产品“合胃口”“接地气”,把戏台直接搭在老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不出村庄就能看到精彩的节目。每年“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500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9600场,足迹遍布全市各个镇街区,覆盖800多个村庄,演出行程2万多公里,观众人数达28万人次,安丘京剧团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安丘市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这个市狠抓文体阵地建设,全市共建成文体广场400多个、村文化大院200多个、农家书屋近200个,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等内容的文化墙3万多平方米,各镇街区在驻地和中心村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12处。这些遍布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安丘农民群众享受到了便利、快捷、优质的文化服务,打通了“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乡村文明提升的文化驿站,为乡村文化振兴涂上了浓墨重彩。
新闻推荐
安丘市面向2178户受灾群众开展慰民行动 灾后重建正在有序展开
9月21日,安丘市妇联副主席李艳走访凌河镇南官庄村王兆全家庭。□本报记者谭佃贵本报通讯员王...
安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