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互联为乡村振兴“加把劲”

潍坊日报 2018-09-19 09:06 大字

□本报记者薛静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改革。今年以来,潍坊市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抓商务部深入推进农商互联的重大机遇,通过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五联”,推动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批零企业、电商企业等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密切联结的新型农商关系,探索形成了以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潍坊模式”。

联产品,带动产业兴旺

一直以来,潍坊市坚持安全优质农产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落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要求,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入股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已达到2.65万家、家庭农场7227家、土地股份合作社434家。加强示范引领,32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村民以土地等资产资源入股组建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村民收入实现翻倍增长。高密市松兴屯村村民以人均2亩土地入股,仅土地流转和分红收入每人每年超过4000元;优渥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每亩每年1200元流转了峡山区450亩土地,雇用当地农民种植有机蔬菜,每名农民每年平均劳动收入超过3万元。

推动农业品质化发展。为加强质量管控,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地方法规《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于2016年12月1日施行;2018年市政府出台《潍坊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潍坊市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办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加强源头管控,在全域推行了区域化管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912家,创建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37处。安丘市实施农产品“二维码”准出制度,纳入产地准出管理的食用农产品种类达42种。

实现农业品牌化发展。按照重点培育、梯次推进的思路,打造了中国食品谷、潍坊农品、安丘农耕、寿光蔬菜等区域公用品牌,诸城外贸、亚太中慧等企业品牌,以及得利斯肉食、乐义蔬菜、潍县萝卜等产品品牌。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00家,创建“三品”品牌757个、“三品”基地552万亩,19个农产品及制品获全国驰名商标,86个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本土电商龙头企业地主网培育打造的皇尊蜜梨品牌,亩产1.3万斤,产品畅销华北、华东等区域,批发价大幅高于同类产品,品牌价值逐步显现。

联设施,健全流通体系

潍坊市把流通设施作为深化农商互联的支撑,从冷链设施、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交易市场整治提升三个重点入手,不断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带动了流通效率稳步提高。2017年,全市农产品物流额达869.3亿元,居全省首位。

加强冷链设施建设。开展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市、全省冷链物流发展示范市等试点工作,改造、新建冷库147座,总容量286万吨,其中储存能力5万吨以上冷链物流企业22家;开通了潍坊—昆明、潍坊—贵阳、潍坊—乌鲁木齐冷链班列,为开拓我国西部和南部省份市场以及东南亚、欧洲市场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设潍坊市冷链供应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共同配送信息服务平台,将129个冷库、1100辆冷藏运输车纳入全程监管,4100多家物流企业、6000多家商贸企业物流供应信息实时对接,提高了物流设施利用效率。目前,中国花卉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建设了1万平方米现代智慧物流仓储区,物流成本降低50%,全国70%区域可实现单日直达;田润物流公司研发推出了农产品流通标准筐,中百、中凯等企业推广应用标准化托盘,带动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终端“不倒筐”,农产品运输损耗降低了35%左右。

完善提升市场交易设施。2017年10月,潍坊市出台《潍坊市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按照规范化整治一批、改造一批、关闭搬迁一批“三个一批”思路,3年内改造提升中心城区67个商品交易市场和县域批发市场。目前,各骨干商品交易市场的整治提升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底前可实现批发零售、线上线下、购物体验一体发展。

联标准,补齐链条短板

标准体系不完善是农产品流通的短板,也容易造成产、销两端的矛盾纠纷。为破解这一难题,潍坊市率先启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电商等全链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无标创标,有标贯标,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水平。2017年2月,商务部、国家标准委批准潍坊用3年时间开展全国唯一的“国家农商互联标准化示范市”试点工作。按照“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全员参与、探索创新”的思路,潍坊市紧紧围绕“标准、信息、设施、市场、模式”五个方面,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取得明显成效。

创标定标,组织制定标准。从2017年6月开始,遴选龙头企业研发制定质量分级、产品包装、仓储运输、冷链物流等主要环节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目前已组织研发制定标准近30个,形成地域特色农商互联标准12个。

贯标达标,推广应用标准。上线潍坊市标准技术服务网,汇集国内标准13万件、国际国外标准34万件,并在平台上开设农商互联标准专栏,涉农单位都可免费查询、下载有关标准。编辑发布《潍坊农商互联标准汇编》,组织农商互联标准推广应用培训,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单位的标准化水平。

提标领标,推动输出标准。农业农村部、省政府合作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于2018年7月挂牌,大大推进了农业由增产导向、输出产品向提质导向、输出标准转变。

联数据,打通信息走廊

大数据是推动产销精准对接的基础。为此,潍坊市实施数字化推进工程,着力推动需求信息直接准确地反馈到生产端,弥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鸿沟,从而达到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建立产销合作长效机制的目的。

示范引领数字化流通。2017年,潍坊市建成运行农商互联电商码赋码中心,利用二维码技术对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证”电商码,联通了从生产到消费的相关信息,同时具备展示、促销、导购、防伪、溯源等功能,目前已对70多家企业的400多个产品赋码。建设了农商互联展示体验中心,集中展示农商互联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经验,突出精准对接服务功能,成为展示农商互联成果、促进供需双方合作对接的窗口和平台。

编制发布价格指数。以打造蔬菜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集散交易中心为定位,在商务部支持下,潍坊市持续发布寿光蔬菜、昌邑生姜两大指数,已成为全国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销对接的风向标。

建设跟踪溯源信息平台。深化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着力建设了肉菜流通追溯信息服务平台,涵盖近3万个经营单位。消费者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即可实时查证所购产品从生产到零售各环节的信息,基本实现了正向跟踪、逆向溯源。

强化日常数据监测分析。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监测和应急保供体系,对全市重点市场、超市生活必需品供应量、价格实时监控。今年“温比亚”台风灾害后,潍坊市立即启动生活必需品24小时监测,以骨干商贸企业为依托加强应急物品调度、储备和投放,保障市场供应、平抑物价,在灾后稳市场、稳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市场,促进惠农兴商

市场是农商互联的根本。为提高农产品对接效率,潍坊市着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更多优质农产品找到了“好婆家”。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应对日本、欧盟等国际市场对农产品日益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在安丘市试点了出口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之后全市推行,国家质检总局、省政府先后多次在潍坊召开现场会议予以推广。获批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中心城区之外的8个县市及峡山区都已创建为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7年,全市出口蔬菜116万吨,占全国1/8,出口禽肉5.5万吨,占全国1/9,农产品在日本等国家享有较高知名度。

深耕国内中高端市场。推进“一个标准、两个市场”和“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2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商超设立专柜,加快优质农产品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市外市场拓展步伐,15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1000多家农产品流通销售企业上线商务部全国农商互联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批企业与北京新发地、深圳布吉等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建立了稳定供销关系。2016年,商务部在潍坊举办全国农商互联启动大会,自2017年开始每年一届在潍坊市举办全国农商互联大会和展会,搭建了产销对接新平台。每年举办世界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大会、风筝会、鲁台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大型展会,都已成为农商对接的载体平台。

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成1处市级农村电商创新创业中心、10处县级服务中心、75处乡镇服务站、1558处农村服务点,培育了“姜窖网”“地主网”“麦壳网”等本地农产品电商平台。引进淘宝、京东、苏宁、一号店等龙头电商企业建设了潍坊馆,集中推介潍坊特色优质农产品。2017年,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350亿元,连续6年保持30%左右高增长。

推进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农商互联,是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和卖难买贵难题的创新举措,是新时代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此,潍坊市将持续统筹资源、集聚力量,深入开展产销对接、标准对接、平台对接、市场对接和设施对接五大工程,着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协同化、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一体化、冷链化,深化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

开展产销对接工程。以蔬菜、畜牧、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开展规模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龙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知名电商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升潍坊农产品品牌效应。

开展标准对接工程。继续深化农商互联标准化试点,新遴选一批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企业、流通企业制定和推广应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探索建立覆盖生产、运输、交易等各环节、国标地标团标企标有机结合的农商互联标准体系。发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潍坊市标准技术服务网等平台作用,加快标准推广应用,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水平。

开展平台对接工程。提升农商互联展示体验中心和电商码赋码中心功能,整合分散的农商互联数字化信息,构建统一、开放、共享的农商互联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中国食品谷、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等平台,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引导城市资本、工商资本下乡,健全完善农商互联资本支持和信用担保体系,强化产销对接资本支撑。

开展市场对接工程。深入实施“农超对接”“区超对接”“农社对接”,加快推动农产品进商超、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以定向直供等模式挖掘本地市场。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扩大与国内商超对接销售,加快拓展国内中高端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农产品电商直供直采中心,带动全市农产品上行。深化“电商+扶贫”,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出去。

开展设施对接工程。推进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城乡高效配送等国家级试点和商贸物流标准化、智能快件箱进楼宇等省级试点,加快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供应链体系、快消品分销型供应链体系、餐饮公共集配型供应链体系、跨区域供应链体系“四大体系”建设。完善冷链设施布局和城乡共同配送体系,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冷链监控、物流服务、产销对接等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农产品主产区就近规划建设产地预冷、保鲜加工配送中心,形成有效衔接的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新闻推荐

安丘砂陶养成记

安丘的陶瓷文化,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1957年在景芝镇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以薄如蛋壳闻名于世,是这一时期的...

安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