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砂陶养成记
安丘的陶瓷文化,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1957年在景芝镇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以薄如蛋壳闻名于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现存于国家博物馆。辉渠镇老峒峪村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所在,在那里曾出土过白陶鬶(guī)、红陶鼎、黑陶背壶等陶制器皿,形制精美,壁厚均匀,烧制技术已相当成熟。特别是陶鬶,集上古器物造型美学之大成,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古陶文化的代表之作。如今,两名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张勇、刘洪文,将“陶都”“瓷都”的陶瓷制作技艺带回安丘,利用本土原料,制作独具特色的陶器、瓷器,既丰富了安丘文化的品类,又推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
上阙:吹尽狂沙始到金
溯源桑家尧几与宜兴合
安丘陶器常见的有两种,土陶和砂陶。砂陶是土陶的一个分支,从外观上看,土陶制品多为翻沿,砂陶器多是卷沿;从原料上讲,土陶材质基本不含沙粒,敲击声音清脆,砂陶陶体有较多的细沙颗粒,硬度较高,敲击略带金属之音。
新安街道桑家尧位于安丘城区北十公里处,是数十年前安丘砂陶器的集中生产地,20世纪以来,安丘及周边百姓所用的陶瓮、砂罐,十之八九出自桑家尧。76岁的夏传长说,当时村里生产的花盆陶罐,不但畅销各地,还曾经作为礼品进京。桑家尧陶瓮、砂罐所以能独霸市场,除桑家尧人有着世代相传的独特烧制工艺之外,还有最适合烧陶的尧河泥——以桑家尧为中心,东至石旺庄子,西到朱家官庄,一道矿脉连绵三十里,覆土较浅,储量丰富,越往下挖质量越好。此泥为充斥于岩石裂缝中的沉积物,含少量沙粒,板结坚硬,遇水粘稠,为烧陶的天然良土。据村人讲,村北那条宽二十余米、长五百米的大沟,就是村民天长日久挖尧河泥形成的。
夏传长的父亲、叔叔在解放前都是做砂陶花盆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夏家曾将做出来的花盆运到宜兴去卖。如今,夏家还保存着当年的花盆等老物件,张勇也从宋家尧村搜集到一些砂陶钤印用的黄杨木章,上面有“宜兴”字样,这些足以证明,当时安丘和宜兴在制陶方面有过交流。
遍山寻泥料意外见砂陶
张勇1972年出生在安丘市兴安街道城里村,上世纪90年代到“中国陶都”江苏宜兴拜访客户时,被当地的紫砂产业吸引,着手经营紫砂泥料,安丘、宜兴两头跑成了生活常态,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制作紫砂壶。
2008年,张勇拜宜兴紫砂陶全手工技术传承人朱建平为师,期间还得到了众多工艺美术师和紫砂前辈的指点。回安丘以后,创建了自己的紫砂工作室。
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宜兴,紫砂原料越来越少,泥料越来越贵,从宜兴买料制壶已经十分困难。张勇开始了寻矿之旅。
仔细观察桑家尧遗存的花盆,虽然硬度偏低,质感略显粗糙,但是有一点宜兴紫砂的影子。能不能用尧河泥烧制出紫砂?张勇从桑家尧采集了一些样本,买来粉碎机、炼泥机等小型设备,炼泥,烧制,一次次试验。只可惜这泥料不耐高温,制品的色泽质感难以接近宜兴紫砂。一年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除了桑家尧、宋家尧,张勇的脚步踏遍了柘山、辉渠,甚至都走到了与临沂市沂水县的搭界处。一天徒步穿行20多公里,收集四五百斤石头,一辆帕萨特轿车被他开成了“拖拉机”。拉回家的石头经过进一步分拣,运到宜兴工厂试炼泥。
2018年春,张勇应邀参加朋友位于金冢子镇班家官庄村的生态园奠基仪式。铲车下去,他眼前一亮,铲斗切面有青有红,这不正是百寻不见的陶泥吗?专家化验鉴定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河湖相、滨湖相沉积的紫灰、灰绿、黄绿色页岩及粉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石英、云母,富存于白垩系莱阳群地层中,形成于8000万年-1.4亿万年之间,在当地分布极广。粘土矿含砂,透气性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含有害元素远远小于规范标准,有益元素符合规范要求,是一种高品质的制壶原料。村支书魏连华说,此处地面一米以下全是这种粘土。
喧嚣守本色工匠塑八景
张勇的紫玉轩工作室位于安丘博雅艺术城内,小小的转盘旁边放着小槌、尺、刀等大大小小几十种工具,取泥料适量,放置于工作台上,用木槌反复击打,以驱除泥中空气。泥料成片后,根据所制器物大小切割成条状,弯曲粘结成型,用手支撑内里,通过工作台的转动,从外部轻轻转圈槌打,粘合接缝,修整造型,粘上嘴和把,壶身雕刻图案,壶底打上钤印,一把壶坯就成了。一抔散碎柔软的安丘砂陶泥,经张勇精雕细琢,再交付烈火,便幻化出浑然天成的砂陶壶。
2015年,张勇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安丘县令陈文伟的《安丘八景》诗:“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夕阳开。印台月色依依见,牛沐钟声隐隐来。碧沼有灵通渤海,青云作院拟蓬莱。灵泉细吐珍珠颗,古墓山川取次裁。”可如今,大部分八景原址已不复存在。
于是,他参考诸多资料,实地考察,加上想象,设计出了八景样稿——汶水澄清、牟山拥翠、印台月色、牛沐钟声、碧沼龙潜、书院挹秀、清泉吐珠、德里流芳。历时一个月,烧制出一套八个外形各异的“安丘八景”壶,一壶一景,出窑便被爱好者收藏。此后,每年他都会设计制作一套“安丘八景”,每年一个壶形,已经申请外观专利。其中,2018年的石瓢,用料正是安丘砂陶,地方元素更足。张勇明白,用小小的陶艺弘扬安丘本土文化,任重而道远,但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下阙:好风送我上青云
受邀回家乡潜心做陶瓷
提起瓷器首先想到江西景德镇,可在安丘,科班出身的陶瓷艺人刘洪文将桑家尧的陶土,加入本地火山岩、玛瑙等原料,拉坯、上釉,烧制的“安丘瓷器”成为当地新兴产业。
刘洪文1981年出生在青云山下的安丘市贾戈镇(现大汶河旅游开发区),2000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陶瓷制作技艺。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进京在阿里巴巴做项目拓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漂”。2012年,他全身心回归陶瓷,做策展,做陶瓷,注册公司,签约多位陶瓷艺人,分别从事釉上、釉下、雕塑不同领域的创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015年,刘洪文已在北京安家,大概五六年没回安丘了,家乡的很多变化都不太知道。一次偶然机会,他作为北京的陶瓷从业者代表,受邀参加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古陶瓷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一到现场,他震惊了,“发布会主体是安丘人,中国古陶瓷文化节在安丘举办。”发布会后,安丘一位领导邀请他回家乡来发展事业,他没有任何迟疑地答应回安丘做陶瓷,实现他最大的梦想——陶瓷梦。
当初的那句“回家乡做陶瓷”绝不仅仅是一句礼貌性的回应。“我的家在安丘,我的根也在安丘。”他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艺术作品署名都是“青云山人”。很多人问,这个名字是取青云直上之意吗?他通常都是笑而不答,这个名字很简单,是在时刻提醒着,自己是青云山脚下长大的“青云山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刘洪文说,家乡就是他最大的动力。
北漂了十余年,刘洪文终于回来了。2015年底他在齐鲁酒地创办了安丘市陶瓷研究所,致力于“鲁派陶瓷”的创作。制陶、制瓷基地近800平方米,柴窑、气窑、电窑、烤花炉样样齐全,他还在博雅艺术城开了间“青云话瓷”艺术展厅。目前他是安丘市陶瓷研究所所长、潍坊市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去年当选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国画上瓷板百花奖在列
刘洪文擅长国画与陶瓷釉下彩的结合创作,青花、五彩、颜色釉均有独到的创作方式,瓷板画是其代表作。2016年他设计的瓷板画《笑口常开》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当时,位于齐鲁酒地的窑室门口有一棵石榴树,结了很多石榴。石榴的“笑口”是往上开的,所以他并不能完全看见,也不知道是否熟了。有一天,烧完窑出来,很热,也很高兴,他估摸着石榴快熟了,摘几个一看,完全熟透,还笑了,“本来以为没熟,却意外发现熟了,从心情来说跟我当时烧完窑的开心心情是相符合的。”刘洪文说,有了创作灵感,有感而发,用本地陶泥做的陶板,第二天就去做画,写意画画了一上午,好多效果是通过窑变产生的,特别是石榴成熟后的丰富色彩变化,可能用画笔不太好表现,而高温颜色釉的窑变则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
在安丘,必须做好本地文章,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为此刘洪文颇费了一番心思。他想到了乐烧窑,顾名思义,就是快乐地烧窑。因为创作空间得到充分发挥,普遍受到陶艺工作者的采用,“这样可以让更多地人参与进来。”
2017年夏天,刘洪文自己制作了一个乐烧窑,拉出一些茶碗坯,每天在门口烧。乐烧时间较短,大约三个小时,下午摆上,人们晚上来散步时,就烧好了。“这时大约八九百度,把窑打开,看到通红通红的一件件器物,拿出来,加上柴,通过烧柴产生窑变,人们都可以来添柴或增加动物毛发,大约十几分钟做出效果来,放到水里,迅速降温,就可以把玩了。”刘洪文介绍说,乐烧主要是一种体验在里面。
一次次的乐烧,周边陶瓷喜爱者不断参与,他结识了一批朋友,虽然没有直接收入,但在鸡年还是接到了第一笔订单,做了“吉祥到家”的酒壶。原来他只是画瓷板画,不做器物,“吉祥到家”启发他,做器物能有一条更广的路子。
鲁派新陶瓷青云盏出世
安丘玛瑙石,当地人称之为“纹石”,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作者宋代杜绾)称之为“密石”,盖因安丘时属密州。在认识了安丘雕刻艺人田永剑后,刘洪文更深入地了解了安丘玛瑙。乐烧过程中,有人问玛瑙是否可以用来烧器具,他经过反复试验,玛瑙盏产生了,后经不断磨合,作品增加了家乡的元素。采用安丘本地陶泥经过拉坯、晾坯、修坯、素烧等一系列纯手工,制作盏的雏形,然后刻制落款。安丘玛瑙颜色多种多样,施上安丘玛瑙釉,烧制成品。放入窑里的各种器物是一种颜色,经过窑变,最终出窑的却是万千风情,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色泽多样,图案各有不同,刘洪文为其取名“青云盏”,因其“雨过天晴云破处,墨落幽芳凝古香”的无双窑变被称为“齐鲁第一盏”。
“青云话瓷”展厅一面墙上摆满了各式茶壶——安丘火山岩为主原料的“岩泥壶”,这也是刘洪文创新技艺后,用本地原料制作的茶器。火山岩透气性好,是茶壶材料的最佳,“岩泥壶”今年6月受邀参加了亚太文化产品艺术展。
后记
取本地砂陶原料,用宜兴技艺,张勇正在打造具有安丘地方特色的砂陶茶器、食器、文玩雅具、雕塑等;刘洪文则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及陶瓷文化引入潍坊,结合潍坊文化,开拓新的陶瓷艺术创作领域及陶瓷文化增长点。
8月10日至14日,安丘砂陶壶、岩泥壶、青云盏一起进京,在恭王府“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国家级潍水生态保护试验区(潍坊)保护成果展示月活动中成为明星产品,此间,刘洪文与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安丘市近几年着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做优做强。为更好地发展地方产业,在安丘市文广新局的推动下,砂陶研究所、陶瓷研究所纷纷成立,“推动地方砂陶文化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同时带动小制造业、运输、物流、包装业、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一起发展,把安丘砂陶作为本地文化产业传承发扬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综合提升当地实力。”安丘市文广新局局长于利民表示,希望通过张勇和刘洪文的带动,形成新的陶瓷产业业态,通过砂陶壶、青云盏等文化产品,吸引艺术品中介机构、收藏家、投资商和艺术家的关注,培育艺术品原创与交易的产业链条,发挥“抱团”优势,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产业升级。
A06—A07文/图齐英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希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情发生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参与到抗灾救灾中,开展抗灾...
安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安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