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粑粑:舌尖幸福年味 心坎温馨底色

铜陵日报 2021-02-09 09:04 大字

唐桂芳在做粑粑。

■ 本报记者 钟灏 文/图

风味人间,美食给予的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多的是品味者萦绕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新春将至,在铜陵农村地区,粑粑——就是这样一道唤起几代人关于年味记忆的年节食品。2月5日,记者走进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拜访一户普通农家,寻找舌尖上的年味。

5日上午,阴雨绵绵,走进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一股浓浓的菜馅香味混着乡音扑面而来,“我做了几十年粑粑,也吃了几十年粑粑,对我们农村人来讲,吃粑粑才是过年。”小院女主人,50多岁的唐桂芳一边麻利地做着粑粑,一边爽朗地笑着。在现场,记者看到,她家准备了几大脸盆的粑粑馅,有咸菜肉馅的、红豆馅的、芝麻馅的等,“起步要做几百个,自家吃还要送人,做多少都吃得完。”

做粑粑的工序虽然繁琐但并不复杂,对于唐桂芳这样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而言,更是驾轻就熟:将米粉倒入锅中翻炒、加水把炒熟的粉糊捏成团、填入不同的馅料揉成饼再用模具压花……据介绍,在铜陵乡村地区,粑粑一般分为两种:糯米和糙米,前者味甜,一般为红豆馅或芝麻馅,后者味咸香,为腌菜肉馅或腌菜猪油渣馅等。

唐桂芳告诉记者,做粑粑对她家和乡亲们就是过年的一件大事,尤其是自己小时候,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能吃上一口过年粑粑,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感觉幸福满满。更重要的是,人情来往、过年待客、家中小儿解馋等都要靠着这小小的粑粑。做着粑粑,她的思绪也飘向几十年前,“铜陵这边的农村做粑粑,基本都是到了送灶后,就是腊月二十四做糯米粑粑,二十六做糙米粑粑。而为了做粑粑,农户们一般几个月前便开始准备。”

“首先需要的是垫粑粑的叶子,我娘家在山区,这种叶子要秋天的时候上山去摘,摘好几箩筐回来串起来晾干,等到快过年了再拿出来蒸几遍,后来嫁到犁桥这边来,就学当地人用玉米叶子来垫粑粑。”

几只粑粑,或蒸或煎,再配上一碟生姜、一大盆香醇的茶叶蛋,泡上茶水,便是农家来客时的标配,客人和主人边吃边寒暄,浓浓的亲情便在一口口美食中升华;而对于在外打拼远行归来的游子们,老母亲总会快速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粑粑。一口粑粑下肚,游子们便舒服地发出一声长叹,由内而外地将一路风尘抚慰得妥妥帖帖,这是对食物的赞赏,更是对家的眷恋。

在唐桂芳的小儿子钟舷航的记忆里,每到年边上,外婆、妈妈、姐姐总会团团围在桌边,大家撸起袖子,两只手在粉盆和馅盆里来回穿梭,变魔术般地让一只只粑粑新鲜出炉,孩童们则围着大锅急不可耐,一声声地询问:“什么时候第一锅粑粑才能蒸好?”这大柴锅的烟火气、咸菜馅的香气,亲人们笑声低语,无不散发着平和的幸福感,这一切构成了他心中关于童年、过年的温馨底色。“我虽然在一直在外面上大学,但每到过年,我都要催妈妈和姐姐做粑粑,没有粑粑吃都不叫过年。”

新闻推荐

留铜过年,给外地员工的“礼包”不能少

■万伦陈震“因为疫情原因,今年春节不能回老家与你们团聚,但公司专门为我们外地员工做了妥善安排,同事们留下来一起在铜陵过...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