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 有苦有甜有滋味

铜都晨刊 2020-11-23 09:22 大字

上世纪90年代崔龙在饭店学厨时的照片。图片由崔龙提供

崔龙(右一)和父亲、弟弟的旧照。图片由崔龙提供

崔龙这些年来获得的部分奖章。姜蕊 摄

崔龙(右二)向同事传授厨艺。姜蕊 摄

■ 本报记者 姜蕊

多少个夜晚,崔龙还会梦到二十多年前漂泊在外的艰辛岁月。但,生活再艰难,他还是咬牙挺过来了,并且在努力之下,他收获了“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安徽最美厨师”等殊荣。崔龙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征程,感慨地说道:“感谢从前的苦,让我更珍惜如今的甜!”

出生在茅草屋里

上世纪70年代,崔龙出生在义安区钟鸣镇金龙村,在家排行老二。当时他的家,就是两间茅草房。简陋的茅草房始终无法抵挡狂风骤雨,崔龙的弟弟出生时,一家人搬去了自建的一半砖头一半石头堆砌的瓦房里。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崔龙自小便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比如“双抢”时,父母在田里干活,崔龙和姐姐则常常在家干活。从8岁开始,崔龙便会在厨房里忙活了,“父母也没有刻意教我做饭,我时常在旁边看,看得多了也就会了。”崔龙笑言道,儿时的他个头小,常常要站在板凳上才能够得着灶台,然后为一家人煮山芋稀饭,那时候因为口粮不够,有时连米都要找人借。

历经打工艰辛

崔龙16岁时初中毕业,父亲本打算托人让他继续读书,然而,崔龙却放弃了,“弟弟那时候成绩挺好,我不想给家里添负担,只希望尽快出来挣钱,所以便步入社会。”崔龙至今还记得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挖土方,“那是我第一次离家打工,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干,干得满手是泡都不敢停歇,没有带饭盒,就借用别人的饭盒盖吃饭,没带毛巾就用手代替……”一周后,难忍想家情绪的崔龙决定离开工地。

自17岁开始,崔龙便辗转上海、北京,开始了十多年的“漂泊”之路。在经历工地上差点从6楼跌落的险境后,姐姐建议他学门手艺。从小对厨艺颇有兴趣的崔龙便决定学厨师。在南京某厨师培训机构学习了一段时日后,崔龙开始了漫漫求职路,“由于当时厨师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基本找不到工作,我只好从打杂做起。”崔龙讲述那段艰难岁月下的日子,在饭店里走得最晚,来得最早,做的是最苦最难的事情。尽管如此,崔龙却从未想过放弃,“一来是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支撑着我,二来我希望挣来薪水寄回家中。”

回乡发展,美好梦想终实现

在外打工期间,崔龙认识了爱人,喜结连理后,两人很快拥有了爱的结晶,夫妻俩将孩子放在老家父母身边照顾。工作在哪家就要搬到哪,一年之中夫妻俩往往要搬家好几次。崔龙和爱人早已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几经思量,两人决定回铜谋求新发展。

2009年,崔龙和爱人回到铜陵。多年来的走南闯北不仅让崔龙开阔了视野,更让他练就了一身好厨艺,他做的菜总会被食客们称赞不已。近几年来,崔龙更是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餐饮知识连续获得多项荣誉,不仅获得多项省市级厨师技能大赛大奖,更在今年6月份收获了“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现在回顾起那段艰难岁月,确实有很多感慨。”崔龙说,他常常对自己的徒弟说,成功路上没有捷径,需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更要有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精神。

新闻推荐

工业废渣变身“绿色建材”

11月17日,铜陵市义安区安徽国弘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型环保混凝土板材正在批量生产。据了解,该公司采用蒸压粉煤灰加...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