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牺牲我入伍 抗美援朝卫国家
钟光胜年轻时的全家福。
钟光胜在敬军礼。
■ 本报记者 陈燕飞 文/图
在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有一位今年88岁抗美援朝老兵,他叫钟光胜。日前,记者来到钟光胜老人的家,老人独自居住在一栋两居室的屋里,门前地坪开敞。老人炒了一碗饭和一碟鸡蛋,端着碗坐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慢慢地吃着早饭。大树小屋,鸟叫鸡鸣,乡村的生活环境很安宁。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钟光胜依然腰背直挺,精神抖擞,走起路来飒飒有风。虽然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许多记忆也已模糊,但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钟光胜老人精神极好,谈吐爽快,声音洪亮。当与他聊起军旅生涯时,他顿了顿,思绪回到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情景。
二哥牺牲我入伍
钟光胜老人思路清晰,回首那段峥嵘岁月,老人记忆深刻。
1933年,钟光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钟光胜有3个哥哥,他排行老四。“我的二哥哥1943年参军,是一位抗日老兵,在山东枣庄战役中牺牲。”提起牺牲的二哥,钟光胜哽咽落泪。
18岁那年,钟光胜受二哥影响参军,赴朝鲜抗美援朝。他至今都记得参军的日子,“我是1951年1月1日入伍的。”钟光胜清晰地记得,因朝鲜战场战事紧急,他所在的部队很快到达朝鲜战场。
过江以后,踏入朝鲜国土,钟光胜说,一眼望去,到处是被美机轰炸后的残垣断壁,几乎看不到完整的房屋,道路被炸后到处坑坑洼洼,几乎没有完整路面。路边不时发现冻死或被美机炸死的尸骸,来不及掩埋,惨不忍睹。看到如此惨状,激起了钟光胜对朝鲜人民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更激发了他的国际主义情怀。
炸弹在身边爆炸
到达战场后,钟光胜做了一名警卫,负责保卫首长的安全。因朝鲜气温低,部队给每人发了一件大衣御寒,每天钟光胜就穿着棉大衣站岗放哨,如果发现敌情就立即向首长报告。虽然说钟光胜属于警卫,没有深入前线和敌人面对面打仗,但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
钟光胜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营地就经常遭遇轰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敌机就来轰炸了。有一次,突然看到敌机在不远处盘旋。“快躲开,敌机来了。”有人大喊。不一会儿,一架敌机盘旋着扔下一串炸弹。炸弹在大家身边炸开,掀起的土将半个班的人都埋在土下,幸好没有战友伤亡,而当时炸弹落下的地方离他仅有几米远。
像这样的突然袭击经常发生,钟光胜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警惕。钟光胜说,只要有风吹草动,所有人员时刻准备投入战斗中。白天站岗,晚上钟光胜还要和战友去山上挖防空洞,“防空洞就是在一个山坡上挖出一条沟,木头搭上去,上面用泥土树枝掩盖。”
虽然没有参加过大的战役,但多次经历枪林弹雨,钟光胜一次也没退缩过,每次都坚守岗位,圆满完成首长交给的任务。
一次,钟光胜接到一项既让他悲痛又异常艰巨的任务。钟光胜说,战友们刚刚打了一场恶战,伤亡很重,牺牲的战士有不少遗体仍在阵地上,“我接到上级安排,奉命将这些战友的遗体找回来。”
钟光胜强忍着悲痛,在死人堆里寻找着我方战士的遗体,将他们运送出去埋葬,“他们都埋在了新华里(音)的山头了。”良久,钟光胜说不出话来,泪水湿了眼眶。
防空洞里住了三年
在朝鲜战场上,不仅随时都有牺牲的威胁,而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钟光胜说,他们3年没住过一间房子,美军飞机狂轰滥炸,根本没法住在屋子里,都是住在防空洞里。“战士白天全部隐藏在坑道内,所有生活物资、弹药也储存在坑道里,不到两米宽的地方要睡六七个人,晚上也常常被炮弹震醒。”钟光胜说,一个月洗不了一次澡,虽然山上有水,可是不让洗澡,怕感冒生病,不少人身上有了飞虱。
入朝初期,后勤补给线还能跟得上。但不久,美军加大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封锁,由国内运往朝鲜的粮食、蔬菜运不上来,钟光胜说战士们只能吃高粱米、大头菜,“大头菜跟拳头差不多大,漆黑的,咸得咽不下去。后来条件好一点了,我们吃上了罐头。”
“我在朝鲜待了3年时间,见识了美国人武装到牙齿的军事装备。志愿军打得太艰难了。”钟光胜说,装备差距的悬殊加上环境的艰苦,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赴死的念头,“没准备再回来,都准备随时牺牲,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
1953年,战争结束,钟光胜留在朝鲜支援建设。1955年钟光胜从朝鲜回到祖国,在大连入了党,1957年退伍回到了家乡。如今,老人身子骨还特别硬朗,还能自己做饭,空闲时老人会把屋前屋后都清扫干净。“活动筋骨,锻炼身体。”老人这样说。
听着老人的故事,呼吸着和平的空气,感受着身边安宁的生活环境,对眼前这位曾用青春和热血打造和平安宁的老人,记者充满无限的敬意。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曾经凯旋的战士如今已是垂暮老人。虽然这场战争给老人留下了伤痛,但他却说抗美援朝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新闻推荐
日前,随着最后一户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义安经开区零星棚改项目顺利完成清零任务。据悉,此次义安经开区零星棚改项目...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