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 夯实平安基石

铜都晨刊 2019-11-19 10:50 大字

■ 黄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如何用好我们的历史资源,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乡风传统,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值得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打通平安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设立了“平安里长室”,由村民按照“为人爱心、办事公心、品行暖心”的“三心”标准,推选确定一名德高望重、工作能力强、有一定法律水平的村民,担任“平安里长”。这一创新之举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在该乡,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由原来每年的百余件,减少到每年不到10件。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已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这一制度存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可将其看做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缩影抑或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离不开创新,但也不能忽视对好的制度的继承。当前,胥坝乡推行的“平安里长”做法落脚于基层,缘人情顺人性接地气,对历史制度既有合理继承又有充满新时代内涵的大胆创新发展。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遍布着“棘手事”“矛盾窝”,展现着生动蓬勃的社会治理实践和鲜活样本。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比较多,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本也比较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亟待我们激浊扬清、兴利除弊,打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激发基层治理的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及其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将迈向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加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必须始终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加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始终坚持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将社会治理权力配置从政府集中管理变为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社会治理重心从单位转向城乡基层社区,通过社会自治来释放社会活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新闻推荐

健身球舞出夕阳风采

健身球比赛的精彩瞬间。杨新柱本报记者钟灏摄本报讯(记者钟灏)11月12日上午,由市体育总会、市健身球协会共同主办的“体彩杯...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