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梦,世界就不会待你太差”

铜都晨刊 2019-08-27 09:45 大字

编者按

贫困不一定是绊脚石,也可是奋发的垫脚石。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品学兼优,却因为家庭困难,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求学路。他们身上散发着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力量,坚韧、刻苦是他们的优良品格。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玉汝于成 圆梦大学”系列报道,选取几位今年刚考取大学的困难家庭学子,讲述他们在困境中求学的故事,展示他们面对逆境,保持乐观坦荡的美丽姿态。

■ 本报记者 陈燕飞

在成长的道路上,徐晨晨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来作为支撑,但她用亲人的温暖和求知的心武装起自己,坚定向前。今年高考,徐晨晨以文科603分的优异成绩被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

自幼父亲离世,母亲带她改嫁,继父右眼失明,只能勉强在村里做点零散小事。徐晨晨说,在不幸面前,清贫的家庭给她最纯粹的亲情和不遗余力的支持,成为她求学时光中最强大的动力。

清贫家庭走出自强女孩

初见徐晨晨,她说话落落大方,身上充满了阳光和朝气。她是个来自义安区顺安镇盛瑶村的农村孩子。坐落在村里的几间破旧的小瓦房是徐晨晨的家,屋子里是漆黑的水泥地,泛黄的墙皮斑驳脱落,屋子里也没有什么摆设。就是从这个条件简陋的屋子里,走出了成绩优异、乐观自信的女孩徐晨晨。

在徐晨晨还未记事时,父亲就因意外去世,后来母亲就带着她一起,与本村的刘同林重新组建了家庭。徐晨晨的继父是残疾人,早年因意外导致右眼失明,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只能勉强在村里打点零工。由于母亲没有工作,全年家中经济收入只有一万余元。

徐晨晨说,为了省钱,家里从来不会买不是必需的东西,她和母亲也很少买新衣服、新鞋子,她穿的基本上都是亲戚家的姐姐穿过后给的。“其实小时候不懂事,我很羡慕同龄的同学,想跟他们一样,也想买精美的本子和玩具。”可是徐晨晨从小就异常懂事,从不向父母提这些要求,“我从来不会拿我和家庭富裕的孩子比较,我知道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不必抱怨。”

艰苦环境成为学习动力

艰苦的环境给了徐晨晨前进的动力,她一直是学生当中的佼佼者。知识改变命运,对徐晨晨来说,这是一份信念,也是行动指南,“家庭贫困对我来说是正面的影响,我从不为此感到自卑,这反而成为我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上,徐晨晨自觉性非常强,从来不用别人监督,她总是默默一人刻苦学习。上了高中,徐晨晨学习更加勤奋。为了省下吃饭路上来回的20分钟,她干脆午饭都在教室里吃,吃完就接着学习。从小到大,徐晨晨基本没有上过课外补习班,知道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高中时她也仅补了数学一门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晨晨在铜陵中学普通班考到了603分的好成绩,实现了自己的重点大学梦。

充满勇气披荆斩棘

“虽然我似乎比同龄人经历了更多的坎坷,但是生活有多少苦难,就会有多少甘甜,现在的父亲给了我亲生父亲般的疼爱,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学习最大的动力。”徐晨晨缓缓道出心里的一席话,鼻尖泛红,泪光闪烁。她说,为了供自己上学,父母吃了很多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说起继父为了挣钱,上山砍竹子,用板车拖竹子下山卖的情景,徐晨晨几度哽咽。

“高中时,父亲生病需要手术,可是家里只有我用来交补课费的3000元助学金。”徐晨晨说,她打算不补课,要给父亲看病,却被坚决拒绝了,“爸爸说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影响我的学习。”

“只要心中有梦,世界就不会待你太差。”如今徐晨晨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了一步,她说,大学期间要付出千倍的努力,“我知道只有刻苦学习,让自己变强大,我才有能力给我的父母更好的生活。”

新闻推荐

义安区积极推进拆迁工地环境整治

本报讯(丁娟盛向锋)为加强房屋征收拆除工地文明创建管理和扬尘防治工作,根据市住建局的相关部署和要求,义安区征收部门积极落...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