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卡制”管理 破解基层公卫服务难题
■ 本报记者 马卫东
日前,记者走进义安区天门镇郎坑村卫生室,村医钟静正在给村民张平安做体检。记者在现场看到,和以往不同的是,张平安首先通过移动服务终端进行身份识别确认后,钟静才为其进行体检。钟静则通过自己的身份识别码,登录义安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一键获取张平安各项体检数据,并留下服务工作痕迹。通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张平安仔细查阅了自己的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接受钟静的健康指导,张平安对此表示满意。
“实行‘两卡制’管理后,我们为每个人提供一次服务,都需要对方确认才能有效。同时,不再手工录入数据,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而且,我们的工作得到了量化,实现了多劳多得。”钟静告诉记者,实行“两卡制”管理,提升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无纸化,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也公平公正。
据了解,为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智慧化”,2018年起,安徽省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卫生“两卡制”管理试点。所谓 “两卡制”管理,即居民在接受公共卫生服务时,通过刷身份证或人脸识别等方式(即服务卡)获得服务,对服务的真实性和满意度进行确认;医务人员通过自己的身份识别码(即虚拟绩效卡),登录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为居民提供服务,记录相应的工作量。最终,系统统计医务人员有效工作量,为项目经费分配提供依据。实行“两卡制”管理,医生的工作业绩得到了确认,被服务者也借此获得了对医生服务的发言权和监督权。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县区之一,2017年底,义安区便着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管理试点工作,为全区基层医务人员编制了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两卡制”管理。目前,该区已实现“两卡制”管理全覆盖。
义安区卫健委主任束明生告诉记者,过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是粗放型管理,国家统一拨付经费,各级医疗机构按照比例或按照工作量进行分配。实行“两卡制”管理后,该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了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从以前的管理对象个数,精细到管理对象的每一项服务;资金分配标准由“按常住人口数量”向“按实际工作量”转变,资金不再是简单地按照人口数量分配,而是精确到服务项目工作量;考核工作方式由“现场人工检查为主”向“系统数据分析为主”转变,从原来人工“以点代面”考核,转变成系统统计每一条数据、每一项服务,所有工作质和量均考核。“公卫考核和绩效挂钩,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生的‘钱袋子’,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是对基层医生辛苦付出的有力保障。”束明生说,“两卡制”管理,借助居民服务卡与医生绩效卡这两张卡,对医生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经费按照每个人的实际工作量进行分配,使得基层公卫服务规范真实,考核方式公平公正,杜绝了数字造假、人情考核现象。同时,调动了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基层医生与服务对象的见面率,提升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增强了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义安区卫健委公卫管理科,通过义安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汤红英可以随时查看辖区内所有乡村医生每天的服务情况。“这是郎坑村钟静医生今天的服务信息,她今天共为3名高血压管理对象进行了检查,每个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都一目了然。”汤红英告诉记者,“两卡制”系统的投入使用,加快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建设的紧迫性和必需性,迫切需要完善乡镇医院信息系统、村卫生室管理系统,建设区域的检验系统、影像系统、心电中心,与医共体牵头医院的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双向转诊通畅。义安区提前完成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系统、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系统、乡村卫生院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开发并上线运行,目前已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医院可以调取居民的基本公卫服务信息,基层医生也可以调取居民的医院诊治信息,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达到了医疗资源的有机融合与有效共享。”汤红英对记者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鑫记者盛向锋)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层出不穷的网购诈骗陷阱,有时让人防不胜防。日前,义安...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